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0-2-23 18:51 编辑
二月二“龙抬头”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千百年来,有个说法,即“春节,从腊月初八始,至 农历二月二日结束”。 所以说,“ 二月二”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节日。 农历“ 二月二”,是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二月节、“ 龙抬头”节、 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这天,人们敬龙庆贺,开始耕作,以祈消灾、赐福、纳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的渊源。这个节日,具有悠久历史,是唐朝中叶确定的,距今已经1200多年。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季3个月中有3个节日,时间在正月和三月,二月里没有节。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李泌(722~~789年)上书皇帝,把二月二日设为“中和节”,喻中正、平和之意。皇帝德宗赞同批准。
缘何“龙抬头”。为什么人们把二月二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呢? 农历二月是地支“ 卯月”,“ 卯”的 卦象“震”为龙,“ 卯月”初, 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崭露头角。所以说“ 龙抬头”。 卯,是指草木等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人们还认为,这天是“迎富贵”的好日子。 此时的物候。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春回大地,处在24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 际。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此时,阳气自地底而出,天气由寒转暖,气温渐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龙抬头” ,万物复苏,生机茂发、盎然,春耕等农事由此开始。 “二月二”习俗。河北衡水冀州,“二月二”有4个习俗。 一是剃“龙头”。这天,民间最大的习俗是“剃龙头”,不管是老人小孩,都习惯、喜欢理发、剪头修容。让自己焕然一新,预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运。 之所以选在这天理发,是因为民间有习俗,正月剃头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发,然后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去旧”。 二是使耕牛。有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都使牛”。这天,农民开始牵牛去耕地。所以,称谓春耕节、农事节。
三是开笔日。相传,农历二月初二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古时,这天让孩子拜孔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希冀孩子长大断文识字、习礼。 四是吃“灯盏儿”。这天,家家户户吃“灯盏儿”。 “灯盏儿”,是用黄面制作的。黄面,就是黍子碾去皮糠后制成黄米,再把黄米经过水捞晾干,碾磨成过罗的细米面。它做熟后有很大的黏性。 怎么做煎“灯盏儿”呢?1.用滚热的水烫黄面,发酵后蒸成窝 窝头。2.把窝头放在盆里揉成面,抻成条,剁成段,再做成如下形状,一种是手掌心大的圆形饼,一种是半月形似的大扁饺子。3.在烧热的锅里放上棉花油或香油之类的植物油,油热后,把“灯盏儿”下在油里,煎炸翻滚,待至“灯盏儿”被煎熟,取出来就趁热食用。4.趁热趁黏时,粘着糖什么的甜性东西吃。 为什么叫“灯盏儿”呢?就是可以把窝头揉搓成像“一号电池”形状,但比一号电池粗大,在上弄做个洼儿,放上“捻儿”,加些油,点燃,用来敬神。 “二月二”的谚语。“二月二”有许多习俗和谚语。如,二月二煎一煎(“灯盏儿”),一亩地里收石三;二月二敲一敲(早晨出太阳前,拿个棍,到处敲),日子过得一定好;二月二敲樑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锄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敲炕砖,全家老少都平安;二月二敲窗台,什么病灾都不来;二月二扒一扒(早晨出太阳前,拿铁锨,到处扒拉扒拉),幸福吉祥到我家,等等。 “二月二”的传说。传说一,古时尧王,“二月二”出生,从小聪明伶俐,惹人喜爱,长大当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和农事节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木版年画“皇帝爷爷使金牛”,就是由此而来。传说二,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田地。传说三,有一年持续200天,无雨大旱,饿殍遍野。来年二月初二这天,一白发银须神人,拿一板斧,把皇宫后花园里的一井盖砸劈开,顿时,伴随涌泉一龙腾空而起,天下普降喜雨,解救了黎民百姓。这也是“龙抬头”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