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15-6-27 20:10 编辑
“皇城”脚下的子民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北京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六朝古都(后燕、辽、金、元、明、清)。因此北京和紫禁城联系在一起,和皇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是皇城下的子民,他们既为古都骄傲,也肩负着历史的厚重。 北京先后成为六朝古都,历代各朝帝王将相,官宦商贾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北京就成了一个永不休止的移民城市,北京也就成了诸多民族繁衍生息、互汇交融的地方。北京融汇了南北方文化,融汇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融汇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优秀和缺憾,老北京人和各代移民共同构筑了“北京文化”,这“北京文化”又铸造了老北京人的“北京性格”。 “北京文化”包括“皇城文化”、“平民文化”和“混合文化”, 即即外来人和当地人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 满清王朝前,皇室住在紫禁城,皇亲国戚、宰相大臣等大宅坐落在四九城内(即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满清王朝寿终正寝后,旧贵族日渐衰落消亡,新官僚、商贾、富绅应运而生;富商人家多住崇文门外,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多住宣武门外,故有“东富西贵”之说。随着时代变迁,新旧贵族都逐渐消融在平民百姓之中,但人的行为举止、语言依然带有贵族气息,表现在是行为斯文,语言柔和、文雅。如在待人接物上,老北京人总是客客气气的,说话总是“您……,您……”的;在北京“劳驾”应用极广,求人帮忙、借东西、请人搭把手、请人让路、出门打听道儿等,都会用到一声“劳驾”,让人觉得有礼貌。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逐步形成了特殊的“皇城文化”, 亦可称官场文化。 “平民文化”出自胡同。老北京胡同多,有什么金鱼胡同、木厂胡同、水井胡同、火鸡胡同、土儿胡同,还有半截胡同、拐棒胡同、扁担胡同、狗尾巴胡同等等。如今,有些胡同已经名存实亡了,如耳朵眼胡同,而他那些有趣的传奇故事却永远存在……。旧时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多住北京东城、西城,因此东城、西城胡同两侧四合院的高墙都是青色磨砖对缝砌,门楼雕花精细,门楼两侧立着一对石狮子,四合院内种着海棠、石榴树、枣树……;而崇文、宣武区的四合院和就没有东城、西城的奢华,相当平民化。解放前这些胡同里住的都是一般平民,一个四合院或三合院内住多户,有拉洋车的车夫、卖烤白薯的、卖小金鱼的等小商小贩。由于平民集中在一起生活,“平民文化”应运而生。“平民文化”主要特色是市民化、俚俗化,还有些油腔滑调和世故。比如老北京人说“怎么着,爷们儿?”“吃了吗,您呐?”就充满了市井油腔滑调的味道。说老北京人世故,是因为一般平民在意识上只求平安、踏实生活在社会上,所以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了。 如今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党政机关、科研学术团体、高等学府、大型金融商贸机构和外资驻华代表遍布京城各地,可谓京城高官云集,精英荟萃。坊间总说“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的确如此!县处级干部在北京只是一般干部,司局级都不算什么大官。北京在变化着,但它几百年所形成的文化沉淀和底蕴,依然顽强地植根于老北京人的血液里和灵魂中。北京人见多识广,信息灵通。北京人深受这种氛围和素质的熏陶,这些“皇城子民”在热情豪放之中,不由自主地搀入了几分骄狂和自以为是。在北京常能遇到一些人,听言谈看举止,好似世袭贵族官宦子第;等明了底细,才知他不过是一个假冒的公子哥儿。
如果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西北人多有的自然属性,擅于做生意是广东人的商业属性,那么老北京人的特性是具有浓厚的“政治性”。 老北京人好“侃”,好侃者称“侃爷”。侃爷开侃,从古到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国际到国内,男人女人,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但万变不离其宗,北京人的谈资中总少不了对政经时局的评论。什么小道消息、传闻和高层内幕,说者乐此不疲,听者津津有味。虽然早在满清和民国时代就有“莫谈国事”的标贴,但它挡不住“公车上书”,也拦不住“五四运动”。“文革”期间,说是道非者会招惹牢狱之灾,但散布 “四人帮”政治笑话仍不绝于耳。北京人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和素质。在北京随便找一个平民百姓,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晨运大爷,只要他们愿意讲,他们大多会头头是道地讲一番涉及国际、国内的高谈阔论。这些言语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会使你大吃一惊。老北京人骨子里地关注政治,是老北京人的特征。老北京人还特好面子。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对方没面子,他没准会跟你玩命;若在私下里开玩笑似地揭穿他,他就会嘻嘻哈哈地默认,然后说:“哥们儿,哥们儿……”道谦了事。
近几十年来,老北京人也讲究实际了,“下海”、“大款”和“练摊儿”应运而生。但是称谓可有讲究。在民间,老北京人称上了年纪的人“大爷”、称能说会道的叫“侃爷”, 如今称有钱的叫“款爷”、做摊贩生意的叫“倒爷”、跑跨国生意的叫“国际倒爷”、蹬三轮的叫做“板儿爷”。这个“爷”字包含着许多深刻内涵。“爷”字包含尊严,不是可以随便欺侮的。一个蹬三轮的汉子被人称“爷”, 能跟南方称“师付”相比吗! “板儿爷”可不是低三下四、流汗出力的师付,是“爷”们!“爷”是长辇。“师付”只是有专门技艺的工匠。这是北京人自己固有的尊严和霸气。
现在北京街头巷尾送快递的、修鞋的、打扫清洁卫生的都是外地人,老北京人都是“大爷”,不干这些丢人现眼的差事。这些“大爷”有公子哥儿的习气,游手好闲、能说会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外地人说老北京人,一副大爷的派头,大钱挣不来,小钱还不挣,“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写到这儿,我发现“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不仅是老北京人了,如今上海、武汉等大城市的原住民亦如此。北京“大爷”的性格及心理特征,并不是北京人的全部。另有一些北京“大爷”更加有胆识和霸气。他们的这种胆识和霸气,加上能言善辩,能使一些地方“土霸王”在北京人面前多少有些胆怯和忌讳。
伴随着北京的现代化进程,在外来移民和老北京人的融汇过程中,产生的了新的“混合文化”。 现在老北京人在现有北京人口中所占比例已大大下降。“皇城文化”和“胡同文化”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现在的新移民已不大了解“皇城文化”和“胡同文化”,已经感觉不到这种变迁和不同。特别是近几十年,几百万近千万新移民从全国各地涌入和融入北京,使这种文化差异变得更加模糊。他们是新一代北京人。新一代北京人虽然与他们的出生地藕断丝连,甚至常常思念故乡,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回去了,他们已经把“根”扎在北京,把北京视作他们的“第二故乡”。
新老北京人在“一切向钱看”的冲击下,讲究实际只是表面现象,北京人对政治的兴趣并没有改变,对政治的敏感性依然回荡在新老北京人的脑海中。在节假日亲朋友聚会时,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一些文化,茶余饭后的许多话题仍是离不开政治经济时局,各种各样的分析、评论和传闻、小道消息都是亲朋好友间交流的谈资和乐趣。这就是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皇城”脚下的子民。 为完成版主约稿,写到这儿又觉得上面说得不对了,现如今全国人口大迁徙,东西南北中的人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那些所谓北京人的特色,好像在其它地方也有。 本贴谬误之处,请网友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