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之路 1985年,我7岁的儿子被诊断为近视散光,近视为550,散光为300。咨询很多眼科医生后,均表示无法治疗,只能通过戴镜矫正来缓解。可是,近视问题还是其次,最要命的是散光会诱发头疼、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孩子,先前从事文职工作的我无奈地走上了自学和探索之路... 在一次临床摸索中,我无意间发现作用在视区外的刺激对儿子的弱视和散光会产生治疗效果。起初,孩子反映头疼症状减轻。连续7天治疗后,孩子反映开始戴镜不舒服。去医院的复查中,医生确认散光度下降。连续一个月的治疗后,头疼症状消失,散光度消失,但近视度无变化。期间,孩子并无接受其它治疗方法。 “散光度为何被消除?近视度为什么没变化呢?”,虽然我当时无法回答,但理论缺乏并不影响现象重复。当周围的邻居获悉后,纷纷前来求医。在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中,我注意到,一个疗程(10天)后,伴有病理性远视、散光的弱视患儿均会主动反映戴眼镜开始不舒服,摘下眼镜却看的更为清楚。这一情况显示,患儿的远视度和散光度出现了明显下降。以中度弱视为例(视力在0.2-0.5),连续治疗6-8个疗程(2个月左右),患儿即可摘掉眼镜,裸视达到>1.0的治愈效果,而且无反复现象。 另外,我发现这一技术可以治愈很多和视功能异常有关的眼科疾病,例如:视神经萎缩、神经炎、黄斑变性等,并恢复眼球震颤等斜视性弱视的双眼同视功能。但是,对于器质性病变且视功能正常的近视却并无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