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想起了小时候的家——它就在南汇县惠南镇北门白虎桥下堍、县西街12号。门前有西谭子出西水关的河通过。这条小街人家虽然不多,唯一的楼房是国民党的县党部,还有就是比较有钱的杨家,建国后出人才的陈家兄弟——镇党委书记和县文化局长。楼房主人家的儿子王大龄,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了内蒙古电力公司的总工程师.
那个有天井的独立小院,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客厅两侧是房间。我在那里住到十六岁——建国后参军。一直以为 ,那是我们自家的房子.
十多年前,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在网上撰写回忆——“我们的爸爸妈妈”,才知道这里面还有故事。那房子的主人姓龚,自己没住过。我爷爷家住六灶乡下,很小就去上海族亲的典当行学徒、做事,1905年,爷爷娶了南汇县城里的杨家长女,才在杨家边上租了龚家的房子。后来龚家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把房子卖给了杨家。
爸爸妈妈在这里住了40多年,生下了我们兄妹 4人。建国后的49、50年,爸爸去北京工作(新建设杂志社)妈妈也去了北京.我们相继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永远离开了那个地方。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回到老家团聚时,曾经前往一瞧,杨家是地主,房子被充公没收了,那里已成为生产队的仓库。
爷爷只有一个弟弟,在川沙东门外一家王姓烟纸店打工。烟纸店老板病故后,叔公做了填房,没有子女。1948年身故后,我跟妈妈划小船从南汇到川沙奔丧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多次到东门外街那里寻找,竟然没有一点点影响。也向当地的一些熟人打听,同样毫无结果。
一九九二年,我们兄妹四人回老家省亲(忘了是谁发起的)时,把在广东湛江港务局财务处长的叔叔一一王禹九请来了。叔叔出生时奶奶死了,由杨家八舅舅介绍,送给徐家汇王家做养子, 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族亲(爷爷的堂兄弟)到我家里,告诉我祖上有一块宅基地,被族亲造了房子。这个族亲叫傅梅勋, 是我们六灶傅氏家族四房十七世的宗亲. 按辈份是世祖十六世的后裔. 我是十九世, 所以称呼他为公公. 建国以前, 每年祭祖的时侯, 妈妈带我到二十多里的乡下六灶去, 落脚点就在他的家里.那里有我家的三亩坟地, 委托这位公公管理、耕种而不收租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