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3-3-1 16:40 编辑
怀桑梓情 留故乡愁 辛向党编修村志史九部 念“三字经”分“四步走” 确保书质量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退休干部辛向党,年逾古稀,具有54年党龄,是高级政工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作家。2004年退居二线,2010年正式退休。 20年来,他痴心于冀州历史,挖掘、整理冀州优秀传统文化,为9个村庄编修了村志或者村史,计164万多字,还有近千幅照片,留住了这些村的“乡愁”,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赓续、发展。因此,被誉为“讲好冀州故事的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被评为“河北好人”。
20年来,他为了编修这9部书,不言报酬,不畏辛苦,常年走村入户,寻古籍,找古物,查档案,访老人,敲键盘,跑印刷,严校对,投入了巨大精力。 20年来,他为了确保书的质量,念了“查古籍”“谈纲目”“访百姓”“编重修”的“三字经”,这也是他编修村史(志)的“四步骤”。 ----“查古籍”。他每次接到编修村史(志)的聘请后,第一个步骤做的工作是“查古籍”。就是从古籍中寻找、抄录、下载与该村有关的资料作素材。除去他自己保存收藏的明、清、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冀州的10余种志书、文史资料外,还在网络中查找、找看该村老家谱。 他依靠古籍,获得该村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获得今人不知的若干遗事,增强该村史(志)的历史厚度,大大丰富了史(志)书的内容。如,《徐家庄村志》中的“村干部抗日时保公粮”、《齐官屯史踪》中的“明朝建书院”“清朝有戏班”、《述说谢家庄》中的“办校助教美德女性”、《岳良村冯氏家族》中的“两帝三后六相”,等等,均是靠古籍写成。 ----“谈纲目”。他编修村史(志)的第二个步骤是广泛召开座谈会,让该村人谈应当写什么。参加的人,有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70、80岁以上、身体情况允许的老村民;籍贯该村在外工作人员;能够提供资料素材的热心人,等等。 他编修每一部村史(志),都要召开这样的座谈会三四次,会后就有了书的“大事记”“人物”“重要事件”等的纲目。 ----“访百姓”。他编修村史(志)的第三个步骤是走访村民百姓,采访事件的当事人、知情人,询问事件或者人物的详细情况、真实面目、具体数据,等等。 他编修每一部村史(志),都要走访百姓 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以上。他从百姓家中得到、看到密藏百年以上的8部古老家谱;他从百姓口中得到、看到能够入书的古人物忠、孝、廉等等事迹及当时社会状况;得到、看到若干珍贵的老照片、老物件;得到、看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前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党员的大公、为民、奋斗、拼搏、牺牲等实例。《松篱史话》《西李记忆》中革命烈士的事迹,都是走访中得知。 ----“编重修”。他编修村史(志)的第四个步骤是撰写书稿与反复修改。 他编修每一部村史(志),都要在写出初稿后反复多次修改,至少修改三四遍。一是,让村里人提意见、把关;二是,让文字高手当参谋、修正;三是,让校对、印书等专业人员做取舍、定准儿。村里人在审初稿后,能够举一反三,增添一些新内容;能够修改一些不准确的东西。 他编修9部村史(志),不但使这些村实现了村志或村史零的突破,还把书放到区(县、市)和学校、单位的图书馆、图书室及档案馆、档案室,放到人们的书架上,为传播、弘扬冀州历史优秀文化起到了很好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