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8-1-22 05:40 编辑
清朝时 冀州陈宗彝家9次受“封典”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南午村镇田村,陈氏族人保存的距今已经104年的《陈氏家乗》载,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间),陈宗彝一家三代7人先后被“封典”9次,获《圣旨》9 份,时间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陈宗彝家被“封典”获《圣旨》的,有陈宗彝本人、其父亲、嫡母、生母和其妻子及其儿子陈玫本人和妻子。 “封典”,是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圣旨》,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帝的意旨、命令、指示等,以文字的形式,传达、下达给人们的“红头文件”。个人得的《圣旨》,内容为获“封典”、受表彰,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陈宗彝一家三代7人缘何先后多次被“封典”获《圣旨》呢?因为,他们人人均有一些过人之处。 陈宗彝(1635~~1719年),字子常,号坦菴。先中举,后第进士。从七品知县一直做到五品高官。 他曾经先后担任凤阳府临淮县知县、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刑部云南司主事加一级、山东司员外郎。后为兵部职方司郎中。(作者注:兵部,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职方司,清兵部四司之一,相当于如今国防部的一个下属机构。清朝时,掌关禁、海禁。郎中,是职方司的第一把手。) 他还担任过江南乡试(即省考)考官和广西乡试大主考。 他先后被皇帝封“文林郎”“承德郎”“奉直大夫”“奉政大夫”。(作者注:上封,皆为文散官名。) 皇帝给他的《圣旨》中:肯定、赞扬他“职任牧民,才堪良吏,清廉克彰,庶事慈惠。”“宅心淳厚,涖(作者注: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政公平。允称理剧之才,克举亲民之职。”“用罚宽平”“器质明敏,才识弘通”“娴习五兵之政”“奉宣九伐之威”,等等。 民国《冀县志》载,他当知县时,“革苛派,减火耗,免行户,民甚便之”。学宫被水毁,急建之。 他于1676年,组织冀州田村陈氏族人创修了首部《陈氏家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财富。 宗彝父亲陈随时(1584年~~1675年),字从宪。享年91岁。 他先后被皇帝赠“文林郎”“承德郎”“奉直大夫”“奉政大夫”(作者注:上封,皆为文散官名)。还被赠“兵部职方司郎中”。 百年前的《陈氏家乗》,用了56页刊载反映他事迹的《崇祀乡贤錄》。 (作者注:“ 乡贤”,为 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明清时,各州县均建有“ 乡贤祠” ,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 纵观陈随时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他是一位道德很高尚,近乎很完美的先贤。 他“天性纯孝”,事父母,敬继母,尊兄长。他义方教子,诗书是重,3子7孙,个个成才。他“好义乐施”“乐善弗倦”,冬天施粥,灾年施粮。帮贫者婚丧。在村里“立义学”,自己出资延师,等等。 皇帝给他的《圣旨》中云:他“家风淳厚”“庭训方严,启诗书之令”“躬修士行,代启儒风”,等等。 宗彝子陈玫(1658~~1727年),字青田,贡生。宗彝次子。他先后担任国子监学正、太常寺典薄、光禄寺良醞署署正。(作者注:光禄寺,执掌皇室膳食。良醞署,掌供备羊、酒,并备酿酒所用器物,供用官廷日用羊肉及牛乳。署正为署之主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给他的《圣旨》中说:他“仪度克娴,谨失恪勤。”封他“儒林郎”。 民国《冀县志》载,他发现署内“帑(作者注: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多浮冒”,于是,严格把关,比原来节省“十之三”,得到上级领导嘉奖,并且,确定所以开支,由他一人批准。 宗彝嫡母、生母和妻子及儿媳。“封典”《圣旨》中,分别肯定、表彰了宗彝嫡母侯氏、母白氏、其妻张氏和其儿媳刘氏,说她们,“勤襄内治 ”“德令夙仪著于闺闱,同心内治相成于夙夜”“树芳型尤多慈,教著承筐之雅范”“殚劳心而训子”“宣训词于朝夕”“阐贤助之徽音”“淑慎仪柔”“内则娴明”“说礼敦诗,具见同心子雅。”“贞顺宜家,同心内治”“令仪夙著”,等等。 皇帝分别封、赠她们“孺人”“安人” “宜人” “太宜人”,等等。(作者注:“封”在世者、“赠”去世者。“孺人”“安人”“宜人”“太宜人”等,均是命妇的一种封号,不是官员 ,没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