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诗(六十)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杜甫去世的前三年在四川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深沉的好诗,是用一生的血泪铸就、永垂千古的大师之作。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所作。那时的诗人在寓居长江畔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苦。全诗通过对凄凉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寓寄异乡的悲苦。这与他在23岁所写的《望岳》一诗成鲜明的对照,那时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胸怀乃何等之宽广,那首诗表达了杜甫年轻时建功立业、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木鱼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悲怆的人生情怀;想到了李白“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恢弘和壮阔,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峥嵘的情韵。 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等上高处的心情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登高之诗的内容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揭示宇宙的哲理;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王之唤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它不象在河边、江头“执手相看泪汪汪”的缠绵,没有“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旖旎。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登)和广阔无边(高)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还有 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让我们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却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概括了诗人的一生遭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仲秋天气,天高风急,秋风飒飒,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沙滩上,鸟儿低空回翔。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那时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一吹,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东流。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跌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范围,“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百川归海”的磅礴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这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客居他乡,最易悲秋,多愁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干炼。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两鬓如白霜;浊酒销忧,却怎奈 “借酒浇愁愁更愁”,以至需要停杯。这里转入对个人遭遇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看来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了后人传诵的隹句。 这首诗于其说是登高悲秋,还不如说是诗人的人生悲秋,自己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一生的写照。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是唐代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安史之乱”。他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人生理想。他身上体现了自古以来优秀知识分子献身社会、关心民情的精神。读杜甫的诗会时时刻刻被他那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所感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都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人文情怀。读杜甫的《登高》要了解其人生经历: 杜甫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 杜甫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抱负和理想; 杜甫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杜甫曾有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 杜甫曾有由于“安史之乱”十年漂泊的经历; 杜甫曾有被叛军扣留九个月而受尽侮辱的时光;杜甫曾有从叛军营中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杜甫的晚年在成都凭很难挡风遮雨的一草堂安居,生活只能靠朋友接济; 杜甫50岁后患上肺病,写此诗时55岁,那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已重病在身。 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境的老人,九月九日“登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倾诉了怎样的人生感受呢?如果对杜甫的一生不了解,,就难以理解本文那深广的情怀、高远的境界。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明代《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