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1-4 05:10 编辑
说“腊八” “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的简称。源自“腊祭”。
在 腊月举行“腊祭” ,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先古起,人们就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礼记·郊特牲》记载,“ 腊祭” 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 祭” ,夏代称“嘉平” 、商代谓“清祀” 、周代为“大蜡” ,先秦时,因为佛教传入,认为“ 腊八”是老佛爷,即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日,在“ 腊八”,把“腊 祭” 与佛教节日结合在了一起。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 南北朝时,明确固定腊月初八为“腊祭 日” ,并且把这天定为“腊八节”。
做喝“腊八粥” 做喝“腊八粥”,就是把各种粮食做成粥来喝。“煮谷八种,谓之‘腊八粥’”。 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民间老百姓做“腊八粥”,不一定非8种材料,如同以上《燕京岁时记》里所说,有若干种就行。用米、豆等粮食加入莲子、枸杞子、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各种材料放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熬煮而成。近些年来,市场上、超市里有了包装好的“腊八粥”原料,买来煮就可以了。 历史上,“腊八粥”并不仅仅是人们的食俗。有的寺院设粥济民;有的帝王“赐百官粥”,以此笼络众臣;有的禅家“以供佛饭”;有的官府向寺院发放米、果等,“饭僧”,等等。后来,才逐渐成为民间黎民百姓的食俗,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或者馈赠亲朋好友。
喝“腊八粥”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说,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一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后人们为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一说,有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的习俗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腊八节”的习俗,除去做喝“腊八粥”外,还有有如下方面。 腌“腊八蒜”和“腊八醋”。就是中国北方汉族地区的人们,在这天,用醋腌制蒜。将大蒜瓣去皮用醋腌制。腌好后,大年初一吃饺子时,蘸着“ 腊八醋”,就着“ 腊八蒜” ,味道十分鲜美。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蒜”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见之馋涎欲垂。 祭灶过年。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一些地方,习惯把“过大年”的开始定在“腊八”,意到了“腊八”就进入过年了。许多地方,在这天要“祭灶”,就是摆供品祭祀 灶神。 讨、逼债。在新中国建立前,在“腊八”,常是地主、富农向穷人讨债、逼债的时间。
“腊八”的谚语 在冀州民间,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着许多有关“腊八”的谚语。 “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吃粘糕,老头戴新毡帽”“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等等。是说,“过年啦”。 “腊七腊八,到处冰茬”“腊七腊八,出门冻煞”“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等。说的是,“腊八”时,正是“三九”“四九”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要注意防寒。 “腊八的孩子,多动(“冻”的谐音)”,意指“腊八”出生的孩子爱活动、调皮。所以,人们避讳腊月初八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