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497|回复: 14

[文化散论] 冀州教育界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7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3-5-7 07:22 编辑

冀州教育界名人

   
      河北省冀州市公元前201年建县,历史悠久。历史上,冀州人“幼而读书,长而经商”,因此,冀州十分注重教育工作,所以,产生了许多教育界名人。

韦宋氏---八十岁时办讲堂
      韦宋氏(265—420),是晋朝时的冀州人。她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书香门第,世世代代以精研儒学见称。她幼年丧母,由父亲一手抚养。等到她懂事以后,父亲传授给他《周官》,一字一句地教她读。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学习《周官》,一代传一代,受用无穷。这部书出自周公之手。古代礼乐典章、百官品物,都在书中记载得十分完备。如今我没有男孩可以传下去,你可要好好读懂它,千万不要让它在我们家失传了!”宋氏牢牢记住父亲的教诲和嘱托,每天手捧《周官》,认真诵读。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日子里,依然不荒废学业,始终背负父亲所授之书,坚持勤学不止,不断温习。
在宋氏的儿子韦逞年幼时,宋氏就教韦逞读书,学习《周官》。她白天上山砍柴,到了夜晚,便一面纺纱织布,一面教韦逞。如此苦教苦学数年,韦逞的学问与日俱增,名气逐渐大起来了,终于将儿子韦逞抚育成才,做到了前秦的太常。
有一天,前秦(352----394)国君苻坚视察太学,向博士问及儒家经典流传的情况,对礼乐经典大量遗失的状况和没有开设礼乐这门课程感到遗憾。博士卢壶对苻坚说:“战乱以后,各门课程已大体恢复,唯废弃儒学已经很久了,书籍弄得零零落落,残缺不全,又找不到懂《周官》(也就是《周礼》)的教授,所以礼乐没有开设。
后来,打听到当朝太常官韦逞的母亲宋老夫人。她传承了他父亲的学问,精通《周官》音义。虽然年纪80多岁了,但是,眼睛还没有花,耳朵也没有聋。于是,苻坚聘请韦宋氏开设礼乐课程,讲授《周官》。韦宋氏毫没推辞,在家里设讲堂,教授了120名学生。宋氏隔了一层红色的纱帏,每天给学生们讲授《周官》。几乎失传的《周官》这门学问,又重新流传于世。以后,周礼的学问,天下就很盛行了。宋氏也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朝廷当局的赏赐。苻坚给她赐号“宣文君”,并且送了10个丫鬟去服侍她。这样,宣文君成了前秦太学教授《周官》的博士,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

李谐
---
开冀州农村教育先河  
      李谐韺(1856~1914),字备六,今冀州市小寨乡东王家庄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中甲午科举人。冀州教育家、文学家。
李谐韺青年时期,就读于冀州信都书院。是当时冀州作诗名家。老师曾携其诗入京都,众名家连连赞许,无从修改。《狂风》为其代表作。他学诗,不仅摹拟退之,对李、杜、苏、辛等各派诗词亦无所不读。  
吴汝纶知冀州时,拟从肄业诸生中“选品端学方者二人,监察学生课程及出入”,称之为“监院”。他与赵衡2人被选中,担任监院近20年。
李曾经在保定师范教习,主讲国文、担任保定优级师范监学(即训育主任)兼教国文课。后担任冀县(今冀州市)劝学所长。
我国晚清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校,停授经、书、子集,改教国文、算术、理科等课程,改私塾为公立学堂。冀州是率先改进的地区。当时李谐韺担任冀州劝学所劝学员,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4年),他回本村东王家村召集有声望的人商定,利用村西头大庙的3间北屋,3间西屋做教室,卖掉庙地8亩做办学基金,聘请名师任教,废掉4个私塾,率先建立起冀州农村最早的公立学堂,规定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等级交纳学费的办法,贫困生减免免费。开创了冀州农村学校教育的先河。
民国元年(1912年),按照《学堂章程》学制系统,该校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应升入高等小学堂。升任劝学所总董的李谐韺又主持增修教室3间,聘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生新河张鲁宝和本县辉庄人张丙建为教师,把东王家庄初级小学堂扩建成高、初两级小学堂,使该校成为抗日战争前冀县仅有的7所有高小班的学校之一。
民国14年(1925年),在李谐韺儿媳郭永芳倡议下,由本村丁怀西主持,在校后盖起了南、北、西屋各3间,增设了初级女子小学校,是全县第一所女校。民国22年(1933年),又增设高级女子小学班。
民国34年(1945年)后,东王家庄男女两校合并。是时,全校共有校舍30间,设初级小学班4个,高级小学班两个。学生来自周围十几里各个村庄。曾任冀县教育科副科长的李济民、曾任冀县中学校长的朱锐夫等,均曾在该校执教,使该校成为闻名全县的完全小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和许多知名人士,如:原冀中校长朱锐夫、原冀州党校副校长丁砚农、清华大学教授丁英烈等。
    李谐韺在光绪末年,带头捐款,号召群众集资打深井,解决了历史上东王家庄村群众吃苦水的困难;他自县回家,都是在村东下车,步行至家;他孝事父母继母,友于弟。这些在群众中影响至深。


曹秉国---省内知名教育家
        曹秉国(1890—1969年),曾名李东瀛,生于今冀州市冀州镇马厂庄村一个没落的富裕家庭。
曹秉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6岁在本村私塾读书,12岁考入冀州高等小学,后转入本州东王家庄村高小,16岁时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保定五年制完全师范学校初级部学习,18岁升入保定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深造,后留学日本7年。他曾担任直隶省教育厅视学、河北教育厅督学、督学主任。他是河北省立冀县第六师范的创办者、第一任校长。曹秉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献身于教育事业。
1923年初,直隶省教育厅决定拨款建立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最初考虑校址设在南宫县,后改在冀县(今冀州市)创办学校,委任曹秉国为“六师”校长。曹气度恢宏,潜心务实,不慕荣利,视此为贡献所学、造福桑梓的大好时机,遂慨然应允,毅然返回本县,担负起创办“六师”的重任。
凡事开头难。曹秉国一到冀县,立即投入紧张的建校工作,终日四处奔波,联络各方,亲自选定南关校址,置办场地,设计蓝图,组织施工。部分校舍建成后,于1923年初秋招新生80人,称第1、第2班,开始教课,规模初具。1924年夏,招第3班;1925年夏,招第4班;1926年夏,又招新生成立第5班;初秋开学时南关校舍建竣,第4、5班同时迁入新校舍;1927年和1928年两年内,“六师” 招第6、第7班,每班32人,同时,这两年又各招中学班一班,各40人,称中学第1、第2班;1929年夏,招师范生两班,各40人,称第8、第9班,这时,学生班级增多,教师人才济济,学校已具相当规模。秉国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与专心致志的兴学毅力,受到冀南各界的称道。
曹秉国在“六师”的教育生涯中,其抱负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遇事躬亲,身体力行,严格要求教师要作学生的榜样;对学生则要求既须刻苦学习,又要积极参加劳动,并亲手储肥种菜,建设园田,用以改善膳食,减轻学生负担;他提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能文能武,并带头参加活动,经常在课余与师生共同驰骋于操场,对滑雪、游泳、足球尤其爱好;他恢廓大度,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堪称为良师益友。学生阎金庚,因家贫无力求学,曹曾安排他在图书馆工作,月收少量薪酬,得以维持学习,扶持他直到6年毕业
曹秉国从1929年暑期离开冀县“六师”,至1948年的近20年内,多数时间没离开教育事业。1929年至1932年,到天津河北教育厅任督学、督学主任。1933年至1937年,远赴美国考察乡村教育。还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选修《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学》。他在美国期间,时常到工厂、饭店帮工,将所得酬资购买图书及学习用品,还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先后去英、法、意等国考察,并特意到丹麦考察小麦情况。在留学期间节衣缩食,生活简朴,其女儿后来回忆他:“总是一身长袍,从未穿过西装,总保持着普通农民的模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了全国抗日战争,秉国救国心切,当即回国,到保定河北教育厅报到。在美考察期间,他顾不得照顾家庭,迫不得已,让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学习的长女泽玲中途退学,暂任冀县“六师”女生部教员,以维持家庭生活。抗日战争时期,他从事救亡及教育工作。秉国于1937年冬,带长女泽玲到达西安(时天津女师学院已迁此地上课),次年3月,他受西安“难民救济会”委托,在渭河流域考察土地,作垦荒计划,充分利用闲地,组织群众从事垦种,搞生产自救;同时还从事疏散难民、募捐、慰问抗日队伍等活动,收到一举数得的功益,大大减轻了陕西省政府的经济压力。同年他受陕西慈善机关之邀,还协助完成农业生产任务,筹办“德化女子小学”,且出任校长;同时受聘组织郿县教育科,和知名人士成立了“乡村教育促进会”,为宣传推动农村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此次活动曾受到陶行知教育家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五省“同乡会”和陕西省政府的褒扬和奖励。几十年后,他仍称这一段生活“是最劳苦却最有意义的”,感到无限欣慰。1937年12月,他曾在洛阳,筹办自任校长的“河北省立中学”,以收容逃到河南的河北青年学生继续学习,此后,该校转移到伊川县白杨镇,直到1943年辞职。
1948年2月,秉国住在北平地安门附近,时值保定农学院正在筹备复校,他受到校长邀请,任农学院秘书长兼教授。晚年的曹秉国,只要力所能及,总想做些事情,在街道参加扫盲工作,和留学时的同学为农垦部翻译有关粮食、畜牧、种子、饲料第方面的日、英、德资料,还曾编辑日、英、德、法《四国外文辞典》。
曹秉国先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遭严重打击迫害,于1966年冬被迫偕老妻转回家乡劳动改造,痛苦万状,病情加重,在1966年逝世,以79岁高龄“叶落归根”。


李峻岳---全国
知名学者
       李峻岳(1915.1—1993.9),今冀州市码头李镇码头李村人。为中共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员;西南师大外语系教授,原外语系副主任;原联合国资料翻译四川组负责人;国家教育部首届高校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李峻岳教授,193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学,1934年因病休学,1936年春病愈复学转入北京私立镜湖中学,成绩优异,两次获得免缴学费的奖励。1937年高中毕业后,正值“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他不愿受侵略者奴役,毅然离开北平,经天津至济南,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山东大学内迁后并入中央大学,1942毕业于中大外文系。
从1942年起,李峻岳教授先后任四川省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讲师、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52年至1954年,服从组织需要,到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俄语,回校后先后从事俄语、英语教学,曾任俄语专业教研室主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公共外语教研室主任和外语系副主任。
李峻岳教授执着追求进步,1952年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严格要求自己,勇挑重担,长时期内教学和工作双肩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已逾花甲、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精神振奋,既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担任了系的领导工作,经常超负荷运转,退休后仍关心外语系的发展,认真完成校、系委托的任务。
李峻岳教授学识渊博,英语、汉语功底深厚,通晓俄语,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深受学生欢迎。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退而不休,坚持科研,继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他还是一位忠厚的学者和长者,为人谦逊,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常常放下手中科研、放弃休息时间,热情帮助学生、青年教师和朋友修改沦文、翻泽著作、指导进修、答疑解难,虽已退休,仍坚持不懈,直到逝世前不久还在帮助老友译稿。


朱锐夫---
冀县教育界的楷模
       朱锐夫(1915~1989年),冀县(今冀州市)小寨乡东王家庄村人,原名朱长虎,曾用名朱毅伯,出生于农民家庭,冀县著名教育家。
民国24年(1935年),朱毕业于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历任冀县新庄完小教员、新庄校区校长、冀县教育科科员、冀县县立师范和冀县二中副校长、冀县中学校长等职。
朱锐夫在新庄校区当校长时,经常步履全区各校,检查督促教学工作。在县城教学时,他带头坚持领导干部兼课,掌握第一手材料。除抓好全面教学外,多年来一直兼任一个班的一门课。他坚持听课制度,每周听课都在10节以上,听课前他与老师一样备课,先吃透教材;听课后及时与老师交换意见。此外,他还经常检查学生作业和教师备课本,定期召开教师会分析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正是这样,在他任正、副校长期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比例一年高过一年。
冀县师范和冀县中学可谓全县的最高学府。朱当正、副校长,没有校长架子,平易近人,态度和善,经常深入教研室、学生宿舍、食堂了解情况,主动与教师、工人、学生促膝谈心。师生有疑难之事,总爱找他交谈,而他总是让人带着微笑回去。逢年过节,他都对有家属的教师亲自登门一一走访,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朱具有超强记忆和强烈责任感,每逢新学年开学,不出一个月就能认出新生近百名。
朱习惯早起晚睡,早起和学生一块跑操,晚上检查自习,检查学生休息。学生劳动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边指挥边劳动。1958年秋天,县委组织野战兵团下乡深翻种麦,他和学生一样拉车送粪、深翻土地。在他的带动下,老师们也同样跟学生一起劳动。
朱终生俭朴,不沾烟酒,无任何不良嗜好。朱的家属一直在农村,家有老母、妻子、子女,工作期间从不因家务事回家,家中有事也尽量赶在假期处理。他家东王距县城10公里,回家一直是以步代车。他从不谋取个人私利,不向领导伸手,其膝下七个子女(四女三子)都是靠个人的努力自奔前程。他退休后,在花甲之年又受聘回冀县中学当顾问。外出办事,经常步行二、三十里路,也未向学校要过一次车。往返回家,学校给他准备汽车,他都婉言谢绝,而去乘坐公共汽车。他患病期间,谢绝、拒收领导送去的营养品。1989年,朱锐夫病逝,享年74岁。他去世后,冀县人民政府作出“向朱锐夫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县人民向他学习。


张择善---生物学教师
       张择善生于1915年,是冀州市小寨乡西南庄村人。1936年在河北省立冀县(今冀州市)第六师范毕业后,至1978年,先后在冀县中学、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辛集中学、石家庄地区农校教授生物学。
张择善从1933年起,开始外出采集生物标本,几十年中先后购买了价值数千元的生物学参考用书,采集生物标本共1400余种,分属130多科。所采集的生物标本,包括山地的、平原的、水生的、陆生的、淡水的、海水的、高等的、低等的、栽培的、野生的、观赏的、药用的、粮油作物的、林木果树的、工业原料的,等等。
张择善在任生物课教师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直观性,先后制作了人体骨骼模型1具、动物骨骼标本和剥制标本数具、浸制标本100余件以及许多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模型等,为国家节省经费数千元。
张择善在辛集中学任生物课教师时, 1959年之前的生物课高考成绩平均只有47分。他到职后,使当年生物课高考成绩上升至平均73分多;之后,使报考农、林、医、生物系学生的升学率,达到95%以上。
张择善几十年来,在教学中搞科研,勤于动笔,著述不少。他编写过约58. 3万余字的《生物学》《农业植物学》《植物的病害及其防治》《为革命种好棉花》《光学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法》等讲义;编写了《石家庄地区植物志》,全书总计200余万字,插图1500余幅;编写了11. 4万余字的《植物的杂交》和3.2万千余字的《早春黄瓜栽培法》小册子。他还翻译了一部《兽医蠕虫学》,全书约40余万字;编写了一部《仙人掌型观尝植物》,约4万字,共搜集仙人掌型观尝植物94种,分属9个科,绘制彩图69幅;节译了《兽医蜱螨学》,约11万多字;编撰了一本《科学趣闻》,约11万多字,附插图99幅。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值 +10 收起 理由
真真 + 3 很给力!
夏芝 + 2 很给力!
耄耋庠生 + 5 发帖加分——5分。

查看全部评分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7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耄耋庠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7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7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耄耋庠生、夏芝评分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3-5-7 08:02
发帖加分——5分。

衷心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耄耋庠生 发表于 2013-5-7 08:09
教育,本应薪火相传。
可惜,三十年来,和/或——六十余年来,国家范围——有【教育“大”家】吗?真该【多 ...

谢谢评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3-5-7 14:52
文兄真为您自豪,您的家乡要什么有什么,你口出英雄,笔出才子。服了,冀州。祝好!

妹妹,谢谢你经常关注、评论!
有机会到河北.衡水来玩。
夏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3-5-8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芝 发表于 2013-5-8 10:37
文兄您好!我要去北京的话,一定去衡水玩,到时找您。握手!

祝福安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27 2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