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尊严地养老:“医养结合”成为当前养老服务新模式】 新华社信息北京3月12日电 “医院不能长期住,回家又没有专业护理”,这是老龄化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之一。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享受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有尊严地养老,是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们讨论的主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需要大力创新,国家鼓励这方面的探索。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天经地义,“居家养老”一直是养老的主要模式。因此养老院一直是政府面向孤寡老人的公益服务,由政府“兜底”保障一部分老人的基本需求。多年来,我国养老院发展较为缓慢。虽然近年来适应多种需求的养老院在逐步兴起,但在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里仍适应不了需求:“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床位紧俏,养老变等老”等,是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但即便是这样差强人意的养老资源,也依然是“一床”难求。“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养老院又无法满足有尊严地养老需求,怎么办? 养老困境凸显市场空白。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的“嗅觉”向来是敏锐的,也让“夕阳产业”迎来朝阳。瞄准当前医疗资源不能长期养老、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医疗照护的市场空白,全国首个民资建设的营利性“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恭和苑”去年成立,并被列为“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研发中心总经理高峻松介绍,目前“恭和苑”设立了医务室,正在学习国外在养老社区中设置“护理之家”的成熟模式,在内部建立带有医疗资质的“护理中心(院)”;还将与北京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在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医疗临床服务的同时,可以接纳符合医院出院标准但在家康复、护理有困难的老年病患者。 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李绍纯说,作为北京市首家营利性“医养结合”实体,“恭和苑”的探索可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提供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业政策的顶层设计。 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在养老产业里也不例外。据了解,“恭和苑”在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基础上,与医院合作科研项目,在老年人肌少症、防跌倒、糖尿病等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上提供大量数据和案例,将成果应用于慢性病防治。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养老产业正在走向信息化。“恭和苑”正探索将养老机构内及附近社区老年健康档案上传至“云端”,为机构内的老人、周边社区和家庭提供日常生活管理、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紧急救助等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两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发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关键是资金、筹资机制及社会保障安排等。目前国家已经在支持有这方面积极性的企业,但是力度需要加大。 据了解,国际上通常采用“介护保险制度”以及与医疗保险绑定的社会护理保险,为个人购买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专家建议,我国也应研究运用社会保险管理机制,优化社保资源配置,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益,建立以社会化护理服务为主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这样既可减轻家庭负担,也能更好地发展养老产业。 目前,带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在各地正陆续兴起。专家提醒,其定位要明确。政府需发挥规划的顶层设计作用和引导作用,民间资本可发挥整合作用,填补市场空白,但也要注意防止重复建设。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