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上职业千万种,几乎都需要持证上岗:司机要考取驾驶执照;律师要考律师执照;医师要考医师执照……这些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规则。可是,做父母几乎是人世间第一艰难而复杂的职业,却不需要任何执照。而在父母的“无照经营”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儿童,尤其是在心理方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林红博士呼吁父母要在注意外在“硬件”的同时,更要注意呵护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方式不同 在子女的心灵成长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子女不同的年龄阶段,如婴儿期(0—1岁)、幼儿期(2—3岁)、学龄前期(4—5岁)、学龄期(6—11岁)、青春期(12—17岁)和青年期(18-24岁),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林红建议,婴儿期过后,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父母除了继续抚养以外,应进入管教阶段。管教子女的关键之处在于,父母要懂得随着子女年龄的长大,配合着子女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育,适当地去养育与管教。 2岁以上的幼儿,父母需要适当给予孩子一点自由,帮助孩子发展自尊自主感;又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今后遵纪守法做准备。 4岁到5岁左右的学龄前期孩童,可以离开家庭,到外界与外人接触。父母除了继续养育与管教孩童外,要开始教导孩子如何适应外界的生活,准备社会化的行为。这个阶段的孩童与父母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特殊的情感与联盟关系,呈现亲子三角情结。这是家庭里常见的心理行为,需要处理好这其间微妙的心理关系。 6岁到11岁的学龄儿童开始上学,接受父母以外成人,特别是老师的管教。在家开始稍微与父母保持距离。父母仍继续提供管教,但要能跟子女沟通,并且以身作则,让子女模仿学习。 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12岁以后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此时的青少年开始表现出希望与父母逐渐保持距离的愿望,喜欢与自己的同龄朋友接近。由于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容易对父母的看法表示不同意见,父母要以诱导的方式帮助青少年,要能尊重子女的隐私需要。 18岁以后的青年,开始表现自己的性格,并且渴望自我独立。虽然继续模仿父母,但也从外界的各种人和事来学习知识,增长待人接物的社会经验。父母要注意尊重青年子女的自我意见,间接地善诱青年子女,维持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孩子跨越心理坎儿 如今孩子的入托、入学,让很多家长受尽煎熬。为了能上满意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少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做准备,还免不了动用各种手段来托人情、找关系,准备不菲的择校费、赞助费。 与此同时,孩子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家长忽视。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变化,进幼儿园、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孩子面临成长与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坎儿”,心理需要慢慢适应。“与忙于择校相比,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引领孩子在变化中坚定对未来人生的信心。”林红说。 那么,父母要注意些什么,帮助孩子迈过这些心理坎儿呢?林红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环境新变化,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从小学进入中学,离开了熟悉的教室、校园、同学,首先就要面临很多的适应问题——不仅是全新的学校环境,而且是全新的人际环境。孩子是否喜欢新学校的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孩子是否认可?学校的节奏孩子是否适应?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的各项制度要求更加严格;中学老师也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事无巨细,交代得清清楚楚。这都会让刚进入新环境的孩子有些难以适应。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适应环境新变化。缓解心理压力不可忽视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或者从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一,从“老大”一下子成为“老小”,心理压力很大。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多喜欢“卖小”,以赢得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初中的孩子则要“充大”,以对付同伴的压力。对于进入新环境的孩子,压力是铺天盖地而来的。这时期的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关注他人的观点,更加在乎别人是否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这都会影响到孩子自尊心。此时,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好的、进步的方面,并给予肯定的评价,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心。 有的家长,为了自己更有面子,或者为了让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心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子女上最好的学校。其实,孩子读书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受用一生的。父母应关心的是子女是否有读书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协助子女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帮助孩子缓解压力,适应学校生活。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