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虹口区欧阳街道,有一位名叫金成谟的八旬老人。自1955年1月1日起,新婚不久为了量入为出,平衡收支,他记录下每天的收支情况。日久天长,记账成为了一种习惯,他就爱上了记家庭收支账,并一直延续至今,整整55年,一共记了28本。金老先生的“豆腐帐”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缩影,更是比飞涨的CPI数字更容易让百姓读懂的生活经。
这些“豆腐账”的前25本已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所收藏。金老拿出尚在家中编号为26、27、28的三本账册。翻开黑色硬皮封面的笔记本,里面的每一页的都用工整地字迹记录了自1995年1月1日至的家庭生活收支情况。细心的金老先生将每页账册等分为5栏,按顺序一栏一栏地记录每天的具体支出内容,小到上一次厕所,大到生病开到的花费,无一遗漏。从这些账本上,可以明显看出金老先生收支的变化。1978年时,工资还不到100元,可如今退休了快20多年的养老金,退休金却涨到了2000多元。一只大饼从5分钱涨到1元钱。 除了这些账册外,金老先生还向记者展示了他自己设计制作的6张家庭支出汇总表,每张表都记录了每隔十年的家庭支出情况。表上的数字清晰地展示着金老先生家支出逐年递增的情况。1955年1月金老先生一家的支出为139.54元,2004年8月老两口的支出达到951.30元,而2010年9月份老人家庭支出则涨到了2393.4元。在第六个十年家庭支出汇总表2010年一栏内,记者发现,今年下半年开始的月支出比去年同期还增加了近10%。 虽然金老夫妇对于网络上这些时髦词并不熟悉,但是金老先生账簿上每个月收支的记录却用数字在说话。说到涨价的事儿,金老先生的老伴每天负责采购,对此最有感触。“青菜、鸡蛋、鱼,这些我们常吃的小菜涨的最多。不过最近青菜的价格将了不少。”老伴儿在一旁说道。再翻看账簿,最近一个月金老先生家买米20斤花费45元,而今年2月份的花费为36元。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11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通胀压力持续增加。 金老先生,不碰烟酒,平时吃素为主,虽然已经80岁了,老两口身体都很硬朗,精神矍铄。根据记录显示,近两年金老家日常开销每月平均在2000元左右。在记录的支出中,2001年11月做白内障手术花去的1800多元,对比账册中的其他开销,这笔看病的花费可算得上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此外,交通出行费用的增加和数年前相比,也有了明显增加。 金老先生说,他和老伴俩每个月每个月的退休工资总共3、4千元。老两口会定期把每月结余进行储蓄,此外没有进行任何投资理财。不过,目前人民币存款一年期利率只有2.5%,与CPI通胀相差进一步扩大至负2.6%,也就是说,存一万元定期,一年就缩水260元。对此,金老先生却很乐观。“我们身体都挺好,平时开销也很节俭。够吃够用,知足常乐嘛。今年年初开始每个月退休金涨了90块,希望明年还能再涨点。”每每说到这个话题,金老总是乐呵呵地。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