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孙九娘 于 2012-6-1 22:39 编辑 <br /><br /> 【老年人之春】征文 舅舅的春天 许树人 最美不过故乡水,最亲莫过故乡人。 妻子的舅舅杨履康,是在台湾离休的。两岸三通后,就热切地回到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沂水寨探亲。一路上,飞机,火车,汽车,步行…… 渐近故乡的时候,他禁不住热泪盈眶,内心充满了难于言表的激动。 在东北角过了清清的小河,就看见了溪流环绕的沂水寨古老的土城墙,它在众多绿树的掩映下,仍有当年的一番沧桑的风姿。只是脚下坡陡沟坎,有点难行。此时心想:“这里要是有座桥该多好,不仅会增添寨外的风景,更能给家乡的父老带来多大的便利啊……” 寨门口来迎接的人越来越多,他在人们的簇拥下,边看边行。 从东门进寨,穿过长长的街道,在排排新房的一角,他看见了当年的村小学,停下了 脚步。进去看看,想想当代先进学校的一些教学设施,不禁感慨万千。 出了西寨门,清晰地看见了人们常年采集石头的陉山。远望故土的山水,俯思浓浓的乡情,使他油然升腾了无限的亲切感。 山上有一条运石头的铁路直通长葛,火车来来往往,不停地发出断断续续的鸣响;中午休息时分,炸山崖的“咚、咚”炮声传来,更使他的内心顿时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舅舅的返乡,说实话,给许多人都带来了不少的福祉。古人语:“轻财足以聚人”,由于舅舅的宾客相待,无论是亲戚,或是乡邻,日日都有许多人出出进进。 所以,回来之后,不管是在新郑城里,还是在沂水乡村,总是前呼后拥,宾客济济的。 他曾郑重地对乡亲们许下了诺言:凡是杨姓家族的子女,考上大学的,经济上他完全资助。想以此来激励后辈子孙发愤读书。但他觉得还不够,心里这样想着—— “亲情固然是难以割舍的,但更不能忘记乡亲”。 他最后果决地把几十万元的积蓄捐给了自己的家乡,为沂水寨人民修桥、办教育。 村长白富先和乡亲们,对此无不雀跃欢呼,额手称庆。 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几年后,村小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村东的道路也畅通无阻了…… 家乡人民为了旌扬他的恩德,还特意在桥头为他立了一块大大的青石碑。 当他看到修好的大桥时,心里很高兴。意愿实现了,这对他毕竟是个很大的安慰。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操劳为其孙女永莉在台湾作了心脏手术之后,他就病倒了。患了结肠癌,手术后仍没好转。再次回到家乡时,颜面已苍老了许多。 当他回到新郑黄水河旁新买的楼房里住着的时候,乡亲们不断地去看他。其间,我的妻子侯松筠也一直在那里照顾诸多人的生活。买菜、做饭、服侍,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这段时间,来往的人不少,每顿饭至少得安排一大桌。 我和女儿也去看过他。曾记得,他还特别嘱咐到饭店里炒了两个菜,算是对我这个当教师的特殊招待。饭后,他还问我:“同一个简化字,如果用它的繁体字,意义是不是要区分?”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檊,简化为“干”,在他看来,总觉得表意不是那么明显。 原来他的大儿子叫桢,小儿子名檊。桢,是筑土墙时两端立的木柱;檊,是筑土墙时两端立的木板。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他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而且也透露出他从小就有对子女将来建设家乡的期盼…… 疾病的折磨,使他的身体愈来愈消瘦了,但他一直硬撑着坚持大小便自理。坚强、果敢,他躬身践行着自己的志愿。有一次楼上漏水,他还在人们的搀扶下上到楼的顶端亲自察看;那时,也趁此远望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和那纵横交错的阡陌与疏密相间的村庄…… 躲不开死神的反复纠缠,舅舅终于在1998年9月30日重病不起,与世长辞了。殡葬那一日,全村的人都为他送行,哭声震天…… 回到家里,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副于右任将军送他的佳联——“人从虎豹丛中键,天在峰峦阙处明”,这时候,我顿时觉得寓意良深。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也是不平凡的。特别是他那惦念家乡、怀想亲人的拳拳之心…… 人去楼空,让人无限地伤感。使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有名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儿子安安和他的同学去新郑接人时,他们都感到了分外的凄凉和难过。特别是无儿无女的三姨,是流着眼泪、哭着哥哥回老家石固的…… 苍天不负有心人,祖父的荫庇,使他的孙子学业十分优秀。2011年8月15日——22日,杨桢陪着大兒子到江南八日行——因為他們學校的老師報名參加台北中華經典文化詩文誦讀比賽获得了第一,代表台灣到蘇州进行了比賽…… 家乡的父老也没有忘记他在台湾的宗亲, 2011年9月,白村长代表故里亲人专门去台北看望了舅母和她的子孙…… 人的身体,总是要老的,谁也抗拒不了;然而,人的精神,却是可以青春永驻,日久弥新的。 我认为:尽管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只要有热爱祖国,关爱人民,体恤乡邻的思想,在有生之年,不断地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那么,人生就会焕发无限的光彩,即使是老了,也会精神常春! 我想,这不仅仅是舅舅的春天,也是所有老年人之春! 2011年12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