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055|回复: 2

谈古冀州文化的扬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8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古冀州文化的扬弃
我们河北省冀州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开展“古冀州文化”理论研讨,扬弃“古冀州文化”,对于建设新的和谐冀州,十分必要。

“古冀州文化”的涵义
笔者认为,“古冀州文化”这一提法是个很大、很概括概念。所谓“古”,应是指1840年以前,也就是160年以前的人和事。要延伸,也不能到民国(1912年)以后。所谓“冀州”,就是我们现冀州市范围以内的人和事。所谓“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1989年版缩印本《辞海》的解释,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外,还说它“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阶级性”,“具有民族性”,“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笔者认为,“古冀州文化”,涉及的范围是很大的,应包括地理文化、人文文化、衣食住行文化、经济文化、政治文化、风俗文化、名人物,等等。我们冀州,古地理文化,有古冢、门庄的震雹塔等;古人文文化,有古碑刻、古诗文、“好学”的古风、古教育等;古衣食住行文化,有北京烤鸭、冀州焖饼、冀州驴肉等;古经济文化,有“好商”的古风、古外贸、古经济林、棉花种植等;古政治文化,有古廉吏、古“好官”、“文明太后”等;古风俗文化,有“好客”的古风、“好睦”的古风、“好奢”的古风等;古名人就多了,有孙敬、邳彤、释道安、孔巢父、最早的皇帝、最早的宰相、最早的进士、状元、祖孙状元等。我通过翻阅旧志书和反映冀州古代人和事的资料,并经个人归纳,感到“古冀州文化”有如下“五好”。
好学。《隋史》载:冀州人“务农桑,好儒学”,“ 勤耕读”。清乾隆《冀州志》中记:冀州人“子女皆送之师。读书修业,不限贫富。”民国《冀县新乡土志》中说:冀州“士人雅好儒俗”。冀州人“幼而读书,长而经商”。冀州办书院、学堂、师范早,“倡办女学早”。旧志中还提到:“冀为古名郡,旧有学,冠于他州”。冀州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后魏时就设了郡国学校。早在西汉时就有私人设的书馆,距今已2000多年。冀州明、清时就有义学12所之多。
好商。《冀县新乡土志》载:冀州人在外经商者颇多,“几乎全国22个行省,无一处无冀人之行踪。幼而读书,长而经商,是吾冀人之习惯”。“热衷于外出经商赚活钱”,是冀州明、清、民国时社会的风尚。男孩儿十五六岁就离开家门,外出学徒、做买卖。衡量人也以能否经商、做买卖赚钱为标准。据民国时调查:南午村镇邢家庄村75户,有百余人在外经商;官道李镇羡家庄村、北漳淮乡北内漳村等村,平均每户有一二人在外经商;徐家庄乡徐家庄村姓辛的,几乎户户两代甚至三代人同时在外经商。当时,北京、天津、保定、济南等地不少行业由于冀州人经营者居多,有“冀州帮”之称。
好客。《汉书》载:“冀州土风慷慨”。《宋史》载:冀州人“质厚”,“大率气勇尚义”。明嘉靖4年《重修玉皇庙碑》上记:冀州人“敦尚礼仪,有晋之遗风”。明天启6年《福庆寺碑》上记:冀州人“重宾客。客至,必备物,款留。惧以简亵见鄙”。
好睦。明天启6年《福庆寺碑》上记:冀州人“崇亲睦。贼道相防,疾病相问,庆吊相来,岁时相馈,词讼相保诉。”《冀县新乡土志》中载:冀民“闾阎之家,礼让是崇。”冀州人历来以和为贵,相亲相睦,相敬相让,相助相帮。古时,乡村没有专业的建筑队,人们修房盖屋,都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忙,不要工钱,最多上梁的那天主家管一顿饭。夏秋“打场”(麦、谷等作物脱粒)是一家一户办不了的,都是邻里互助。遇有红白大事,一般是同姓同族来帮办,但同姓同族户小人少,一样也能办好,由异姓邻里帮办。

好奢。《汉书》载:冀州人“嫁娶送奢靡”。明正德末年(1521年)碑记:冀州人“兢奢侈。为婚礼、服器、女红之买,至有破产者,酒席多丰。丧葬多做纸揭、彩幢等物,备至精巧,劳数日而火于一时。以此相竞浪费,暴殄莫此为甚。”
扬弃“古冀州文化”的作用
古冀州为天下九州之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代有名人,扬弃“古冀州文化”,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冀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必要,意义重要,作用很大。
移樽就教。笔者认为,“古冀州文化”中,主流是积极的东西,但也存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如,积极的,刻苦读书的孙敬、“药王”邳彤、古冀州人的“好客”等;消极的,铁杆汉奸张子耀、“飞贼”段云鹏、古冀州人的“好奢”等。我们扬弃“古冀州文化”,可以起到移樽就教的作用:以古冀州的人和事为教员、为镜子,发扬积极的,汲取消极的,为建设和发展新冀州而借鉴、而助推。
承先启后。对于“古冀州文化”予以研讨,将来予以高度重视,予以挖掘、整理,予以扬弃,可以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学习古冀州人的良好品质,继承古冀州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古冀州人的开拓精神,借鉴古冀州人的好的做法,把我们冀州建设发展的更加美好。如,我们冀州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种植棉花,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有“冀南棉海”之称。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继续抓好。我们冀州早在五六百年前的明朝就出口鸭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就出口金银首饰、剃头刀。我们应当继续搞好外贸出口,赚外国人的钱。《隋史》就称,冀州人“勤耕读”、“好儒学”。南北朝时后魏期间,535—556年间,距今已1400多年,冀州就设立郡国学校。我们应当继续重教。
借古鉴今。研讨、扬弃“古冀州文化”是手段,目的是推进今冀州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就是要借风使船。我们要借古饮食牌、古名人牌等,促冀州名声,促冀州旅游;我们要借古地理文化、古“好客”风俗等,促招商;我们要借古名人的传说、事迹等,促“八荣八耻”的贯彻落实;我们要借古“好奢”风俗等,促节约、节能;……。
扬弃“古冀州文化”的措施
扬弃“古冀州文化”意义大,作用好,但绝对不会一蹴而就,不是开次会、发个文件就能见效的。必须跟上有效措施,必须拿人力,必须下功夫。
笔者认为,扬弃“古冀州文化”,要抓好“四招”。
一、前提是下功夫挖掘。“古冀州文化”范围很大,涉面很广,内容很多,况且,原来我们重视不够。因此,要很好地扬弃“古冀州文化”,前提是用功夫挖掘。笔者认为,挖掘“古冀州文化”,有以下三个渠道。一是旧志书。据我了解,现存的冀州志书,建国前的有4部,分别是明、清和民国年间编撰出版的。建国后的一部,即1993年出版的《冀县志》。旧志书都载有经过总结的“古冀州文化”。我写的《冀州的古城》、《冀州的古教育》等文稿,素材就是从旧志书中查来的。二是旧书、旧报刊、旧资料。也包括旧族谱、家谱。我体会到,一些旧的文字东西,强似自己采访、编写百倍。如我们编写《冀州市通志》搜集素材,去了一次天津,就得到了黄浦军校冀州籍学员名单、天津五金行“冀州帮”、布匹行“冀州帮”等珍贵的材料。我发现许多族谱、家谱中记载有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三是旧的记忆。通过找年龄大、阅历深的老同志座谈,了解古旧人和事。
二、关键是下功夫整理。要扬弃“古冀州文化”,就应让人们知道什麽是“古冀州文化”;要让人们知道“古冀州文化”,就得有载体。因此,把挖掘的“古冀州文化”素材用功夫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形成一定的载体,是扬弃“古冀州文化”的关键。我认为,传播“古冀州文化”的载体,可以是丛书、小册子、画册、音像,也可以编成适应学生、青年、农民等不同人群的读本。
三、核心是下功夫研究。扬弃“古冀州文化”,该扬什麽?该弃什麽?应当研究、定位。“古冀州文化”并不是一切都好,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重要思想及现行方针政策为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定位该扬什麽、该弃什麽,以引导人们学习、借鉴、践行。
四、目的是下功夫践行。扬弃“古冀州文化”,并不是仅仅开开研讨会、发表些文章、挂在嘴头上讲一讲,目的是借古鉴今,以古导今。把“古冀州文化”当镜子、当动力、当助推器,扬弃“古冀州文化”,建设、发展新冀州,使冀州更加美好。因此,我们要下功夫践行“古冀州文化”。在生产和工作中、在为人处事中、在言谈话语中、在行为、修养、道德、意识中,扬弃“古冀州文化”,践行“古冀州文化”,发展“古冀州文化”,创建新冀州文化。


(写于2007.)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庸叟 的帖子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1-9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寒秋 的帖子

谢谢!!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24 0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