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时间2013-8-21
在线时间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9-13 09:35 编辑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中国将要经历一个并非短暂的经济收缩期
2023-05-28 12:44
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如何?这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一个困扰着许多专家学者的问题。近日,在深圳蛇口“2023中国前海企业家峰会”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平发表了一场引人深思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经济可能要经历一个并非短暂的收缩期,并分析了三个主要原因。
孙立平教授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见解。他曾出版过《断裂》《失衡》《重建社会》等多部影响力很大的著作,并在2006年被《南风窗》评为“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他在演讲中提出了以下三个理由,来支持他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判断。
大规模集中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
孙立平教授认为,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基本生活补课阶段、三大件阶段、房子汽车阶段和现在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和一个主导消费品,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是现在房子汽车已经到头了,房子过剩,汽车天花板也不远了。这意味着像过去那样每一个阶段都有鹤立鸡群的主导产业可能没有了;也意味着像过去那样只要能跟上风口,怎么都能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孙立平教授指出,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是低于GDP增长的,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很快,推动了后来的消费。后来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了,如果政府能够用这么快的财政收入的增长来把社会保障搞好,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中国下一步就能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进入一个常规性消费的阶段。但问题是钱拿走了,社会保障没搞好,这样就使得之后的阶段可能就要更为困难。
国际环境越来越严峻
孙立平教授说,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都是从贫困的状态开始发展起来的,这可以说是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对外不打仗,对内不搞阶级斗争,一般来说,30年都能够到一个不错的发展水平。但是到了这个水平之后就是一个天花板,现在中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国际形势好一点,比如说技术合作、出口情况好一点,现在遇到的困难可能要小一点。
但现在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把它叫做大拆解的过程”,孙立平教授说,“这是我去年4月份提出来的。现在人们用‘脱钩’这个词,但‘脱钩’只是一个局部性的、技术性的概念,‘大拆解’则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的概念。”
孙立平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所形成的世界格局中,有几种重要的依赖所形成了基础:欧洲对俄罗斯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欧洲、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中国、俄罗斯对美国西方高科技、高端设备、金融经济等方面的依赖。但是现在这些依赖正在被拆解。能源依赖已经基本完成拆解;产业链依赖正在进行拆解;科技依赖也正在展开拆解。
孙立平教授指出,在大拆解过程中,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问题。西方国家会面临供给问题;而中国会面临需求问题。因为中国产能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而西方国家则需要自己生产很多东西。
疫情带来疤痕效应
孙立平教授说,“疫情带来疤痕效应”这个概念是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意思是疫情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深刻而持久影响,并不会很快消失。这些影响包括对人心态、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就业市场、企业等方面。
孙立平教授说,“原来我虽然强调说疫情影响可能不是短期内就能结束掉得事情,但还真没想到这事儿这么大。”他举例说,在疫情期间和之后很多人重新思考了自己生活和消费方式,并做出了改变。“刚才讲日本所谓失去20年也好30年也好一个很重要变化就是人们心理上变化”,孙立平教授说,“为了还债我尽可能少消费一点我不应该被那么多债务压着所以今后我们要进入一个什么样社会低欲望社会。”
孙立平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收缩期,并提醒我们要有清醒和客观地认识,并做好应对和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