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688|回复: 65

北大读书二三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4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煌长 于 2022-9-14 02:04 编辑

       北大读书二三事
·北京老头


       北京大学校长办公楼叫做贝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1931年被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贝公楼。
      

       在办公楼前开阔的草坪上,左右对称矗立着一对高挑挺拔、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由汉白玉雕成,通高约8米,下方为八方形、须弥座高为1.24米。华表柱身刻有云彩和姿态各异的蟠龙,是圆明园安佑宫琉璃坊前的遗物之一。




       在办公楼的西门两侧,安放着两座雕工细腻精美的石麒麟,犹如两位威武勇猛的守护神以其雄伟刚健的姿态守卫着办公楼的大门。          

       我1960年被北京大学生物系录取,读的是生物化学专业,住在34斋(北大把楼房叫做斋)。下面谈谈我在北大的两三件难忘的事。
       一、5分钱的电影票。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迁至燕园。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设委员会在现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所在地上,建起了一大一小两个学生食堂,较大的那个食堂被称作“大饭厅”。




        大饭厅老照片



       大饭厅外的柿子林

       每逢大型会议、放电影、文艺汇演和舞会,大饭厅就任起了礼堂的兼差,是观看老旧影片的圣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饭厅”就是北大校内放电影的场所之一。它的南北向是食堂,东西向是礼堂,礼堂的西端有一个不小的舞台,电影幕布就悬在舞台上。   
       那时,5分钱就能买一张电影票:









       在那个年代,北大大饭厅曾用布满划痕的电影胶片和经常虚焦的放映机,放映电影,慰藉过很多年轻人清贫无趣的校园生活。北大岁月,有青春作伴,有电影作伴!成长中,是满满的回忆与感悟。
       大饭厅在晚上最多还是被用来放电影。每逢到放电影的日子,学校的电影放映组在晚间开饭后,会赶紧把饭桌挪到两旁,调好幕布。而想看电影的同学,则会早早买好电影票。由于饭厅里没有座位,需自带板凳,故北大当时看电影的特色是,饭厅各入口处的“凳子排队”。待进场时,大家会顶着凳子入场(比拿着凳子所占空间要小)。有时候会看到有人既顶着凳子,手里又拿着凳子——不用说,他很可能是为女友在“代劳”。有时“影院”开始收票,而有的用凳子排队的同学恰好不在现场,于是在场外会留下一摞凳子。
       那时虽然看电影的条件较差,但看的电影、排片的时间却一点不比社会上的影院差,影院所放的热门电影都在我们的大饭厅放映过。记得当时我在大饭厅看过的电影有《青春之歌》《停战以后》《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等。放映《青春之歌》时,于是之饰演的余永泽说了一句台词——“我是北大的”,这时台下会发出“啊”的一片感叹。其实,被认为是余永泽原型的张中行先生,那时就常常住在北大朗润园他女儿的家中。







        《青春之歌》剧照



       《停战以后》曾在北大拍外景,有哪几个北大镜头、拍摄时有哪位同学恰好经过,都成了观影之后议论的话题。
       而看了《冰山上的来客》之后,校园里有许多人哼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此外,大饭厅也放映一些教学参考片、外国影片。






         马寅初在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演讲

       马寅初1953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讲,这是他四九年后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在讲演中,马寅初讲述了几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同日,《文汇报》登载《马寅初谈人口问题》。
       1953年,我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
       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



       大饭厅内部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大的伙食曾采用供给制。大饭厅里学生分桌而食,每桌八人,一人一碗菜。伙食分为大锅饭、中灶、分菜制,经常有鱼、肉吃。如果足够幸运,旁边桌无人落座,那么还可以再多享受一份饭菜。1956年以后,学校开始实行饭票制,当时所有同学都享受助学金,后来饭票被换成了按量划格子、便于控制的饭卡。
       那时学杂费都是免交。据说国家发给每个学生助学金18元,其中伙食费12元,其他6元是给家庭困难的同学的生活补助。
       那时北大学生普遍用毛巾和带子缝成“饭包”,内装饭盒,挂在书包上。一大早,大家便拎着吃饭的家伙急匆匆赶向大饭厅。还有人干脆端着玉米糊糊径直走向教室、阅览室抢座位,路上不时有学生边走路边往嘴里送饭。
      “宿舍-饭厅-教室”三点一线成了我们学校生活的常规路线。
       1983年,学校决定把大饭厅易名为“大讲堂”。这是在大饭厅原址盖起来的百年讲坛:








       百周年纪念讲堂不仅是礼堂、剧场、音乐厅……更是一座让2000多人一同欣赏光影艺术的大影院。多年来,这里的电影放映技术紧跟时代潮流,始终坚持用最先进的数字放映设备,确保带给观众极致的观影体验。

       二、去颐和园游泳。
       在北京念书的大学生,夏天都会跑到颐和园昆明湖去游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燕大年刊》刊登的在颐和园游泳、划船的师生。燕京大学的学生经常相约游览北京颐和园。      
       我在北大上学时,也常常在中午和同学们结伴骑车到颐和园昆明湖游泳。



       有一张温家宝罕见老照片:读研究生时期,与同学在颐和园游泳时合影(左二)



       1960年,温家宝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工作站实习时留影。
       1960年到1965年,温家宝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一系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学习, 1965年到1968年,攻读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温家宝赴甘肃工作,先后任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技术员、政治干事、队政治处负责人,地质力学队副队长、甘肃省地质局副处长、副局长。





      
《温家宝地质笔记》封面。温家宝为新书作序:“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温家宝地质笔记》中的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后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
       三、与李克强成了校友。
       比我小15岁的李克强居然和我成了北大校友。
       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上中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从小好学的李克强只好辍学在家。







       李克强2016年4月15日下午来到北京大学。总理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与知名学者交流,到经济学院看望师生并参观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展,与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师生交谈,到数学学院了解纯数学学科发展。然后主持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图)。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李克强当过知青,关注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后来,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并于1995年拿到博士学位。
       1977年恢复高考,李克强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大法律系拥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名师中最著名的当推学贯中西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聪明勤奋的李克强很快成为龚祥瑞的得意门生。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在校期间,李克强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在龚祥瑞指导下,李克强与杨百揆、刘庸安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序》。该译著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如今仍然一版再版。李克强是第一译者。
       1982年1月,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毕业前夕,李克强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但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经过马石江的动员,李克强终于选择了留校。




        季羡林与猫

       在翻译《法律的正常程序》时,一天,李克强遇有一词,实在弄不通,恰好因为参加校外一次会议,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就向季先生请教。季羡林先生当即做了回答,但同时又说:“你可以先这样。”李克强当时还不理解他说的意思,当天晚上又发现季先生没有住在饭店,次日季先生返回,即向李克强详细解释了这个词的由来及多种含义。“我不敢想像季先生是否因为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
       在李克强看来,马石江把自己带入了共青团事业的工作之中,而季羡林让自己懂得了如何为学与处世。
       1985年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8人气值 +99 收起 理由
晚霞美景 + 3 大赞!
瑢芳田智 + 4 赞一个!
撫順地質老人 + 3 赞一个!
真真 + 5 赞一个!
大山之子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2-9-14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进北大高等学府学习,那是国之娇子, 太幸运了! 每个人都是人才, 祖国的栋梁之材。
发表于 2022-9-14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赞图文并茂的回忆文章
发表于 2022-9-14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北大读书二三事
发表于 2022-9-14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真是个细心人,读书时候的就餐票还保留着!
发表于 2022-9-14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黄煌长介绍:北大读书二三事!
发表于 2022-9-14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北大读书二三事》
发表于 2022-9-1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早晨好!非常欣赏您的图文佳作!点赞支持!
发表于 2022-9-14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非昔比了!
发表于 2022-9-14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黄煌长管理委员的介绍——北大读书二三事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6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