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买不起米,为何范仲淹却下令米价再涨1倍?此举救了百万灾民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些看上去非常荒谬的解决策略,却可能给事情带来巨大的转机,比如范仲淹便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图片模式
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更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一生殚精竭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可惜的是,他所倡导的新政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因此范仲淹的晚年倒也算得上是失意。 人生的跌宕起伏,给了他不少的感慨,因此才能够给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经典的作品,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使到了今日都受人们所推崇。 范仲淹的仕途其实是比较坎坷的,他甚至曾经一度遭到官员的集体弹劾。故事发生在皇祐元年(1049),此时的范仲淹因为新政失败被调任到了杭州。而江浙地区,此时正在经历一场可怕的自然灾害——连续多年干旱,闹起了饥荒。 图片模式
对于饥荒这样的事情,一般官员的解决方法都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减少闹事事件的发生,也减少死亡人数。然而,由于干旱已经发生了多年,所以官府所储存的粮食不足以支撑这场饥荒。更何况灾民的数量达到了百万级别,官府所能够提供的粮食,最多也就只能够撑几天。 最为可恶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杭州的米商为了赚钱,趁机抬高米价,并且放“高利贷”让灾民买米,亦或者是让灾民用田地或者房屋做抵押。即便如此,他们还回来的米也撑不了太久,所以杭州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图片模式
对于这样的局面,官员自然是需要拿出解决策略的。一般而言,他们都会选择控制大米的价格。但是范仲淹却并不是这样做的,他反而要求米商继续涨价。范仲淹的政策命令下来了之后,百姓震惊了,于是纷纷反抗。消息传到了朝廷的时候,很多官员就这件事情纷纷弹劾范仲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杭州米价上涨,所以一些外地米商看到了商机,纷纷把粮食运到了杭州,所以杭州的大米储量逐渐恢复了过来。在这个时候,范仲淹将之前买来的大米和朝廷的储存粮拿出来免费发给了百姓。老百姓们见到了这个场景,非常高兴,谁还去买高价粮呢? 图片模式
由于很多米商都是从外地来的,他们的大米卖不出去的话,每一天都是入不敷出。再加上当时是雨季,所以不好运送,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米按照合适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灾民。还有一部分的米被官府买了下来,当作救济粮发放。 于是乎,在范仲淹的带领下,灾民们最终顺利度过了这场危机,也让范仲淹成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优秀官员。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一年之后,范仲淹在调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了,享年6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