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2-2-20 07:50 编辑
专访梁晓声:我写的《人世间》说的就是哈尔滨 (转帖)
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出生在道里安平街 13 号,小时候居住在 " 安 " 字片,小学就读的安广校和中学就读的 29 中都在抚顺街上。1962 年,他的家搬到了光仁街。梁晓声初中毕业下乡到了北大荒,1974 年到复旦大学读书,1976 年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待 12 年。后来,他又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12 年后到中国语言大学教书。
说起故乡,梁晓声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下乡两年才能回一次家,那段路程是他难忘的回忆。" 从火车站走出来经过霁虹桥,从儿童电影院上坡到抚顺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
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 …… 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不知道当年是谁起的街名,这个起名的人一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这些街名传达着一种精神,这么多年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梁晓声用小说书写了哈尔滨解放后的历史,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文学里的家乡。但读者认识他,大多还是通过他的影视作品,通过电视剧,梁晓声把雪城、松花江、太阳岛等哈尔滨的城市符号宣传了出去。 梁晓声认为,1980 年以后的中国同世界接轨,进入了一个声像时代。由于声像的普及,文学作品很自然地演化成了影视作品。" 我作品的背景一直都放在哈尔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一个人和城市的关系,主要是在他童年少年时的经历和印象,回忆起来更有感情。对我来说,每个建筑、每个街道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梁晓声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这也是对哈尔滨各阶层比较全面的呈现。"《人世间》是我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个字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写到最后,我只能用铅笔在 A4 纸上写了,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
梁晓声,从此说不仅仅是在书写哈尔滨的城市故事,借助他的作品,哈尔滨的一批艺术人才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中。邓迎海导演了梁晓声的《年轮》《泯灭》,火遍中国影视圈。当年,李文岐因拍摄梁晓声的小说《父亲》走上了影视之路,一工具的青年工人甲继海在居中扮演了梁晓声名声大躁。对此,梁晓声十分淡然,他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时代给予每个人的机会。
多年之后再次回到家乡,梁晓声不禁感叹,哈尔滨的变化太大了,以至于他已无法描述,"我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新机场、新车站、大剧院,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水的质量也好,而且城市也很安静。我正在考虑是不是全家搬回哈尔滨,在这里安度晚年。"
这部写家乡的长篇巨制或许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正在录制,将作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特别节目播出,而且将参评本届矛盾文学奖的评选,相关电视剧拍摄正在洽谈中。这一切,都要感谢家乡给我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