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611|回复: 6

《行者杂谈》(二)对联带来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5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s] 本帖最后由 海特行者 于 2022-11-15 16:58 编辑 [/i]

 

对联带来的启示(学习心得之二)

 

       小时候,每逢年节,父亲总要忙活一阵子,给邻居们写对联。我自然也不能闲着,裁纸,研墨是我的事。
     客人拿了写好的对联临走的时候,父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咛一番:“这个是上联,贴在右门框,那个是下联,贴在左门框,不要贴错位置啦!”我当然不解其意,不就是两句话吗,怎么分上下前后。父亲拒绝回答我的问题,理由是我还小,无法和我说明白。至于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他说这是古来的规矩,就象书中的文章一样,竖行文字始于右,至左终。
     到我上中学的时候,我又翻出这个题目问父亲,父亲直言回答不了我的问题,他说他肚子里有很多现成的对联都是学来的,比如:车辕上贴的对联“人行千里路,车马保平安”;灶王爷龛前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些富人家大门上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等。他会说出很多的对联,给房屋多的人家写对联,他保证不重样儿。他自己也能编对联,既使是他以前没见过的对联,他只要一看就知道哪是上联,哪是下联。
     难怪父亲回答不了我的问题,他只上过三年私塾,能写对联就很不简单了,他甚至还能写律诗,绝句之类,至今我还记得他写给朋友的两句诗:敬你才学似子健,好比苏妹少游郎。他不懂什么声,什么韵,但他会用,显然是他摸住规律了,抓住特点了,他讲不出道道儿来,因为他没学过语法。
     父亲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在书本上,也不是学什么都要人家给你讲,很多你会的东西,是自己看会的,是悟出来的。在没有书籍,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也只能自己去悟了。
     我每去公园,是很注意对联的,廊亭殿阁,老庙古寺,凡有古迹处,必有对联。观联是一种享受,那意境,那气氛不全在景,也在对联中。我的一位同学也很痴迷对联,他比我甚,时常从衣兜里掏出小本本,把对联抄记下来,回家后还要反复品味。
     久而久之,还真能有所发现,那对联里有不少的名堂,不是简单的字数相同的两句话就叫对联。外观上可以一目了然,内在的东西就复杂多了。比如:对联还要求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句式相似;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等等。这些都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揣摩,才能够感悟到。另外,研究对联的结构也很复杂,不同的对联会显现出不同的逻辑关系。如果我们看的对联多了,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逻辑关系不少于七、八种吧!依我所见,属于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的居多,当然,还有其它关系。至于对联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我们喜欢写诗的朋友都不陌生,象比喻,借代,比拟,夸张等,都是我们常用的手法,而在对联中,还会出现“转品”和“谐音”,这种手法的运用便产生了妙趣横生的“妙趣”联。
     以上内容,说得极其简单,我不是讲如何写对联的,就凭我肚里的这几滴答墨水哪里能讲对联呢!我只是不得不抖落一些皮毛东西以引出我的正题来,那就是“对联带来的启示”。
     前面说了我在对联中的种种发现,我再说一个发现,那就是,上联句脚为仄声,下联句脚为平声。因为我看这样的对联多了,于是就草率“立论”:对联必须“平对仄”,即“上仄下平”。这样一个认识统治了我相当长时间,直到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才大呼:“我错了!”对联的句脚是不拘平仄的,也就是说,可以平对平;可以仄对仄;可以平对仄,也可以仄对平。不过,我还是要说,以仄对平,可以而已,是最不受听的。四类之中,以平对仄,读之顺畅,堪为上乘佳联。把以平对仄的对联捧为佳联,非我偏爱,不是我一拍脑瓜子脱口就说的,这有数据支持。肯动脑筋的朋友不难发现,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对联是“上仄下平”,百分之四的对联是“平对平”,“仄对仄”,剩下只有百分之一是“仄对平”。虽然,这个比例数据很主观,但我相信,常看对联的人都不会有异议。再有,老年朋友都见过《百家姓》,《名贤集》,《百家姓》没有句义,但它的组字还是作了精心选择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我背不下来全书,但知道它们都是对句,并且几乎都是“平对仄”。《名贤集》开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平对仄”,接着的两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是“仄对仄”,其实,这就是两副很好的运用假设关系的对联,熟读《名贤集》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名贤集》俨然是对联荟萃,体现各种结构关系的句式几乎都会看到。在这本书里,上面说的百分比也是适用的。只要是对句,逃不出这个圈子。
     说完了句脚还要简单的说说句中,因为后面我们准备讨论律诗,律诗与对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弄明白对联,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律诗是有益的。
     在上下联内部,或说句中,也可以说是整个句子,字应该要平仄交替排列,不能连着好几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我的感觉,超过四个不变声就不太好听了,也不要一字一变,“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句子听着更别扭。怎样才好呢?我以毛泽东律诗中的联句为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副联的上联声排列是“平平仄平平平仄”,下联声排列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再举一例:“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这副联的上联声排列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下联声排列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从这两组句子的声排列中,我们不仅看到句子自身的平仄交替,还能看到对句之间的平仄规律。即:上联与下联互相对偶的字,一般来说是平仄相对的,也就是说,要平仄相反,平仄对立。在相同位置上,比如:上联的第三个字和下联的第三个字,声不能同,即一个是平声,另一个就该是仄声。正是由于存在平仄交替和平仄相对的规律性变化,才形成了声调的起伏,才有高有低,有跌有宕,有了节奏感。我们所以称它为对联,或称它为诗。一般的语言是没有这些要求的,当然也就没有这些规律。平仄相对并非个个如此,在七个字的对联中,出现一两个平仄相同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在上面的两个例子里,“拍”和“横”,“波”和“人”就同为平声,这是允许的,不违反原则。
     我在这篇文章里说了很多有关对联方面的内容,和说汉字的四声一样,都是后面内容的铺垫,我的另一个意思是述说我的学习心得:我们很多时候,在很多方面,都是在观察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积累。当我们观察不全面或者不够仔细时,当我们还处于一知半解时,是最容易出笑话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写出根本不是对联的“对联”,根本不是词的“词”,根本不是诗的“诗”,我们的作品免不了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这是很正常的事。也因为这个,就更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永远都不会走到尽头。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6 收起 理由
阿强 + 3 赞一个!
真真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1-5-25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在书本上,也不是学什么都要人家给你讲,很多你会的东西,是自己看会的,是悟出来的。
发表于 2021-5-2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从小受文化熏陶,真好。
发表于 2021-5-2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海特行者大哥的学习心得之二。   
发表于 2021-5-26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对联带来的启示
发表于 2021-5-2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2-22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