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马老村记忆 溧阳市老年大学太极拳班 芮新民 离开前马住进溧阳城区已经好多年了,可记忆中的两条俗语,却让我对前马老村萦绕心头,久久难忘。 第一条是“小小溧阳城,大大前马村”。老家前马,还真的有点大。村上的老人说,前马村上有48条明巷,48条小巷,48条暗巷。明巷是指那些大的巷子,小巷也可以理解,那暗巷是什么巷呢,村上人说,就是上面盖着瓦的深巷。因为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巷子很多,所以村中的水井也多,据说也有48口井。这并不是因为前马村缺水,相反,前马村三面环水,唯北面没有河流。因为河流发达,所以村里有东埠头、中埠头、西埠头三个大码头。前马老村不仅因为巷多、井多、码头多,更因为前马村有高高的“更楼”立在村头,还有那五大“关门”把守着村庄,分别被称为东关门、西关门、北关门、墙门等。这些恐怕在溧阳境内的老村中是很少有的。三面环水的地形,高大的“更楼”和五大“关门”牢牢护卫着整个村庄,保护着村民的平安。 第二条是“宁愿在前马过,不愿在前马做”。意思是说在愿意在前马村上过日子,不愿意在在前马村上干农活。前马村上有一条名闻遐迩的老街,叫前马街,从上街头到下街头,也就三百多米,中间是青石板路面,两侧是高高低低、宽窄不一的作坊和店面。再往两侧去则是那些明明暗暗、大大小小的深巷了。前马村子大,人多,商铺也多。街上有糕坊、酒坊、酱坊、豆腐坊;有药店、百货店、南货店、粮店、酒店;还有轮船码头、理发店、浴室、铁匠铺等,应有尽有,光茶馆就有五家,大的有四、五间门面,人在街上走过,能听到茶馆里传出来的说书声。上街头西边是前马小学,小学门口的操场上,经常有戏班子来演出,放电影、打篮球、跳马灯、舞狮子、也都在这个操场上举行。当年陈毅司令员就经常带着新四军的战士到这个操场上打篮球,演文明戏,吸引着前马村上不少热血青年报名参加新四军。前马物产丰富,人丁兴旺,商贸活跃,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自然而然就“宁愿在前马过”了。 至于“不愿在前马做”,那就说来话长。公社化时,前马村上有三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十个生产队。这么个大村,全村八千多亩土地,就分布在村子四周,有些地块离开村子的距离之远,出乎意料。前一大队的田地离开村子最远,中埠头五中队的田种到草溪圩、八丈湾、龙门圩、火烧圩附近;最远的巷街、牌坊两个生产队,种田要走双木桥,过汤家村,到比刀圩,那地方南面、西面就是前马荡。从村中间走出村就近一里路,再走到田头,起码有5、6里路。那时没有板车、拖拉机,农家肥要一担担挑下田,收获的稻、麦要一担担挑回来。一百多斤的担子,一天要几个来回,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为了减轻点辛苦,提高劳动效率,村民们采用传统的“连担”方法来运送农家肥。一人在社员家的猪圈中把猪肥挖起,装在秧篮担中,第一个社员挑起担子往田里走,走了百米左右,就把担子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挑了一段路,再传给下一个人。这样,一担猪粪,经过二十几个人的传送,才到达田头,最后一个人就把肥料播撒到田里。运转不停,农家肥料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田里。几天下来,一些人的肩膀就肿了起来,担子一放上去,疼痛难忍,可为了挣工分,最苦也得干。运猪肥一般安排在晴天进行,路还好走些。而插秧时节,把秧苗挑到田头,则是各自为政,由个人直接运送到田里。要是遇到下雨天,那就苦了。下着雨,路难走,一步一滑,赤脚走在田埂上,空身也难走,不要说肩膀上还有百来斤的担子呢,半个月“黄梅”做下来,个个都要瘦掉一身肉的。村子大,种田远,吃苦多,这也就难怪村民们感慨“不愿在前马做”了 老村在变,老村已经融入新时代,融入新元素。老街换新街,老屋换新屋,老村换新颜,这是历史的必然。但老村村民对党对革命的热忱没有变。说起当年与新四军的鱼水深情,说起陈毅、粟裕在前马村的故事,村民们都眉飞色舞,兴奋之极;老村村民那种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老区精神没有变,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潮中成为一个个弄潮好手。 前马老村,浓缩着历史的厚重;老村前马,又展示着今朝的辉煌。 责任编辑:陈廷芳 2020年10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