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小点
打鱼队管辖的水域,河道有180里长。水域面积则由于水位的变化而没有准确的说法。在180里长的水道上,建有三道梁子,二道河梁子(在七里沁河上),连部梁子(在七里沁河和宝清河的交汇处,两河汇合后称挠力河)和驼腰子梁子(在连部梁子下游)。
驼腰子梁子在下游,距连部有90多里水路,是个大梁子,长年有人驻守,平时俩人,封河及上鱼时会增加到六个人。梁口班除了木船还有一艘铁壳船,是用一台废弃的拖拉机发动机改装的。梁口产鱼高峰期,这艘航母得拖上两艘大木船(就是捍桩的大船)去驼腰子拉鱼。两艘大船装满,能有万斤鱼。有时一周得跑两趟。那时鱼也便宜。
鲤鱼:2角5分一斤;
鲫鱼:2角一斤;
嘎牙子:2分一斤。
二道河梁子在七星河上游,平时没人,但闯上箔之后就要有人当班了,直到封河后,才撤。
大泡子小点儿,是宝清河上游的一处打鱼点。没梁子,只有一小马架子。只是在开春水大时才派人驻点儿打鱼。小狐狸就是在那儿逮的。
二道河子和大泡子小点儿的活是轻松的。看梁子,没事时到窝子里捞上两下,不到下鱼的时候,捞不上来什么。时不时地要溜溜箔,就是潜到河底顺着大箔摸一趟。有洞就弄筐石子堵上。没事,就只当下河洗个澡。
大泡子住点儿不太一样,要带几十片挂子和圈网过去。任务主要是捕鱼。
不管在哪儿,都是完全独立的,没人叫你开会学习,没人督着早起上班,没定额。自在,可是寂寞点,就两人。
除了捕鱼,我们带去凡是能搞到的书,有的书不知看了多少遍了,那就再看一遍。那时,手上有一本《外国民歌二百首》和一本《上海名菜谱》,歌本都快翻烂了,不过要把二百首歌都唱一遍也得要点子时候。
《名菜谱》可是把厨艺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什么“焦炒鱼条”、“黄焖鸭子”、“生烧鱼块”都是菜谱里的。经我们简化和改进后,成为弟兄们聚餐的招牌菜。有些简化是不得已的,因为没菜谱里所要求的配料。如:没有黄酒,只好用60度的北大荒顶替;淀粉成了面粉;高汤就是河水;蚝油只能是盐等,不一而足。虽然,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替代品,但我们的鱼鲜,而且在吃的时候还要加强自己的想象力。除了嘴里那点东西,你脑海里要弥漫出火腿味、冬笋味、各种各样吃都没吃过,听都没听过的食物和调料味,这些对于日后提高我们美食家的水平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那时我们有不少书看。莫泊桑的《俊友》、《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集》、《海涅诗选》,《裴多芬诗选》好像是杭州知青带来的。杭州人爱看书。记得还有不少苏联小说,如:《死魂灵》、《毁灭》、《莱蒙托夫詩选》,《驿站长》等。有些书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但没书看的年代,人们对书的珍爱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怪不得叫“精神食粮”呢。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小点儿生活的特点。游泳,从不穿游裤。游起来没什么阻力,那叫一个爽。出国后,听说有什么“天体浴场”,不少人偷偷摸摸地要去看。稀罕吗?!老子们几十年前就“天体”了。不过我们那会儿,不叫这词,也不用“裸体”,说“课体”。有知识的都不拘小节,能念出白字那才是学问大。后来批《水浒》,到我们这就成《水许》了。
水天一色,旷野荒原。扁舟如叶,清声长啸。优哉游哉,至今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