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元二十年 (公元804年)九月,元稹与老朋友李绅于靖安里的家中闲聊,将发生在普救寺的故事说给李绅听,李绅于惊奇之余作了篇《莺莺歌》,那时元稹在长安,已与达官的女儿韦丛结婚。提起韦丛也够倒楣的,二十岁嫁给元稹为妻,七年生了五个儿女,都夭折了,她也在二十七岁那年离开了人世。元稹经过这此失妻之痛,对爱妻的怀念,书写了三首传世之作,即《遣悲怀》,木鱼在上面已作介绍 ,这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情真意切,传世绝唱。 《鶯鶯传》 当时的名字叫《传奇》,说的是有个叫张生的人,生得仪表堂堂,已经二十三岁了,尚未娶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说没有遇到合适的姑娘。一天他去附近的普救寺游玩,因为晚了,就在寺里住了下来。正巧,崔家寡妇郑氏和她的一家也住在这里,不巧,当地驻军造反,张生写信给他的将军朋友,派兵平息了这场叛乱。郑氏为了答谢张生的救命之恩,宴请了张生,便叫她的儿子欢郎拜见。接着叫她女儿莺莺拜见,十七岁的女儿迟迟的不出来,过了好久她才出来。穿着平常的衣服,面貌丰润,没加装饰,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旁,两腮飞红,面色艳丽,光彩焕发,非常动人。张生眼睛一亮,急忙跟她见礼,之后她坐到了郑姨的身旁。张生去答讪,但郑的女儿根本不理他。宴会结束,张生从此念念不忘,心情再也不能平静,想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却没有机会,只好拜托崔小姐的丫环红娘,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丫环于是对张生说:“你的话,我不敢转达,也不敢泄露,然而崔家的内外亲戚你是了解的,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张生说:“我的性格怪僻,不愿多开口。昨天在宴会上,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这几天来,走路忘了到什么地方去,吃饭也感觉不出饱还是没饱。恐怕过不了早晚,我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去说亲,化的时间太多,那时恐我也就不会在人世了。你说我该咋办呢?”丫环说:“崔小姐正派谨慎很注意保护自己,即使所尊敬的人也不能用不正经的话去触犯她。奴才的主意,就更难使她接受,你们可以用文章交流,您可以试探地做些诗来打动她,否则,是没有别的门路了。”张生非常高兴,马上做了两首诗交给了红娘。当天晚上,红娘又来了,拿着信交给张生说:“这是崔小姐让我交给你的。”那诗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也微微地明白了诗的含义,等到阴历十五的晚上,跳过粉墙,到了西厢房,一看,门果然半开着,红娘躺在床上,张生很吃惊。红娘十分害怕,说:“你怎么来了?”张生对她说:“崔小姐的信中召我来的,你替我通报一下。”不一会儿,红娘又来了,连声说:“来了!来了!”张生又高兴又害怕,以为一定会成功。等到崔小姐到了,只见她穿戴整齐,婷婷玉立,表情严肃,大声数落张生说:“哥哥恩德,救了我们全家,这是够大的恩了,你不该有其他歪念。只希望用礼约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乱的泥潭。”说完,马上就走了。张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样才好,只好又翻过墙回去了,于是彻底绝望。一连几个晚上,张生都睡不着,一天,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张生惊恐地坐了起来,原来是红娘抱着被子带着枕头来了,安慰张生说:“来了!来了!还睡觉干什么?”把枕头并排起来,把被子搭在一起,然后就走了。张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着等了半天,疑心是在做梦,但是还是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恭恭敬敬地等待着。不长时间红娘就扶着崔莺莺来了,那晚上是十八日,斜挂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洁,静静的月光照亮了半床。张生不禁飘飘然,简直疑心是神仙下凡,不认为是从人间来的。过了一段时间,寺里的钟响了,天要亮了。红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娇滴滴地哭泣离开,整个晚上莺莺没说一句话。张生在天蒙蒙亮时就起床了,自己怀疑地说:“难道这是做梦吗?”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妆品的痕迹还留在臂上,香气还留在衣服上,在床褥上的泪痕还微微发亮、晶莹,说明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以后十几天,关于莺莺的消息一点也没有。张生就作《会真诗》三十韵,还没作完,红娘来了,于是交给了她,让她送给崔莺莺。从此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进来,一块儿安寝在以前所说的“西厢”那地方,似膠似漆,难捨难分,几乎一个月。张生常问郑姨的态度,莺莺说:“我没有办法告诉她。”张生便想去跟她当面谈谈,促成这件事。不久,张生将去长安,先把情况告诉莺莺。莺莺仿佛没有为难的话,然而忧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动心。将要走的第二天晚上,莺莺没有来。过了几个月,张生又来到蒲州,跟莺莺又聚会了几个月。崔莺莺文才很好,但不外露,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对张生情意深厚,然而却无法用话表达出来;喜怒的表情,很少显现于外表。有一天夜晚。独自弹琴,心情忧愁,弹奏的曲子很伤感。张生偷偷地听到了,请求她再弹奏一次,却不肯弹,因此张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了,又该到西边去。临走的晚上,张生不再诉说自己的心情,而在莺莺面前忧愁叹息。莺莺已暗暗知道将要分别了,因而态度和美,声音柔和,慢慢地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就连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然而你既然不高兴,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办不到。现在你将走了,让我弹琴,就满足您的意愿。”于是她开始弹琴,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序,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便留在长安,于是写给莺莺一封信,要她把事情看开些。莺莺的回信,粗略地记载于此:“捧读来信,知道你对我感情很深厚。男女之情的流露,使我悲喜交集。又送给我一些化粧品,但打扮了又给谁看呢?看到这些东西更增加了想念,这些东西更使悲伤叹息越来越多罢了。你既上京赶考,就应安下心来。只遗憾把我留在这里,是我的命该如此,还能说什么呢?从去年秋天以来,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闹的场合,有时勉强说笑,而在清闲的夜晚自己独处时,怎能不偷偷流泪。甚至在睡梦当中,也常感叹呜咽。想到离别忧愁又缠绵,真觉得我们相处的时间太短,虽然很短可又很不平常。秘密相会没有结束,好梦突然中断了。虽然被子的一半还使人感到温暖,但想念你更多更远。好象昨天才分别,可是转眼就过去一年了。长安是个行乐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牵动了你的思绪,还想着我。可是我却想念,无法向你答谢什么。至于我们的山盟海誓,我从来没有改变。我从前跟你以表亲关系相接触,有时一同宴饮相处。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等到与你同居,情义很浓,感情很深,我愚蠢浅薄的心,认为终身有了依靠。哪里想到见了您以后,却不能成婚!以致给我造成了的羞耻,不再有光明正大的做妻子的机会。这是死后也会遗憾的事情,我只能心中叹息,还能说什么呢?如果仁义的人肯尽心尽力,体贴我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那么即使我死去了,也会像活着的时候那样高兴。或许是通达的人,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随便,忽略小的方面,而只看大的方面,把婚前结合看作丑行,把胁迫订的盟约看作可要挟的条件,那么我形体虽然消失,但诚心也不会泯灭。凭着风借着露,我的灵魂还会跟在你的身边。我生死的诚心,全表达在这信上面了。面对信纸我泣不成声,感情也觉得抒发不出来。只是希望你千万爱惜自己,千万爱惜自己。玉环一枚是我婴儿时带过的,寄去权充您佩带的东西。‘玉’取它的坚固润泽不改变。‘环’取它的始终不断;加上头发一缕,文竹茶碾子一枚。这几种东西并不值钱,是想让您如玉般真诚,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环那样不能解开。泪痕落到了竹子上,愁闷的情绪像缠绕的丝。借物表达情意,永远成为相好。心近身远,相会没有机会了。内心的忧郁也许会与你千里相会合。请你千万爱惜保护自己。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张生把她的信给好朋友看了,由此当时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事。张生的朋友听到这事的,没有不感到惊异的,然而张生的念头断了。元稹与张生特别有交情,便问他关于这事的想法。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假使崔莺莺遇到富贵的人,凭借宠爱,能不做风流韵事,成为潜于深渊的蛟龙,,我就不能预测她会变成什么。以前殷朝的纣王,周代的周幽王,那势力是很强大的。然而一个女子就使它垮台了,军队崩溃,自身被杀,至今被天下耻笑。我的德行难以胜过怪异不祥的东西,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当时在座的人都为此深深感叹。以后一年多,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亲。一次张生恰好经过崔莺莺住的地方,就通过崔的丈夫转告崔莺莺,要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丈夫告诉了崔莺莺。可是崔莺莺始终也没出来。张生怨恨在脸色上表现得很明显。崔莺莺知道后,暗地里写了一首诗:“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最后也未见张生。后来又过了几天,张生将要走了,崔莺莺又写了一篇断绝关系的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从此以后彻底断绝了音信。当时的人大多赞许张生是善于弥补过失的人。我常在朋友聚会时,谈到这个意思, 从网上抄录如上。 这是《会真记》故事的梗概。当时风传一时的故事,几乎和当时的《长恨歌》媲美,白居易是借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来诉说自己与湘灵姑娘的爱情悲剧,而元稹也编了一个故事,也许以自己为模特儿,加油加醋,与仙与妖的故事,真如上面所说的《莺莺传》这个故事,在元朝经过大剧作家王实甫的改编,变成了《西厢记》,一直流传至今,莺莺和张生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没有结局,属于萍水相逢“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因为互相爱幕而同居,倒像现在有的年轻人,两个人好就在一起,不好就分开,无拘无朿,自由自在。那时的唐朝是个十分开放的社会,有“官妓”和“私妓”之说,所谓“官妓”就是拿工资的,“私妓”就是私人家里的一员吧。我们从故事中可以看到,张生对莺莺先是一见钟情,莺莺以诗约会张生,到张生跳粉墙与莺莺约会,被她抢白一顿,灰溜溜回到东墙,过了几天,突然莺莺由红娘扶着,娇滴滴地与张生相会,张生喜出望外,很快两人就搭上了,甜甜蜜蜜,难捨难分,后来要分别了,还是依依不捨,张生到了长安,还寄信和化妆品给她,她也回信和寄东西给他,后来张生没有考取,回到寺里,又在一起住了几月,以后,莺莺也嫁了人,张生也娶了妻,最后各走各的道,这里为什么说莺莺是“尤物“,与殷朝、周代灭亡为例,说明女子是祸水,把莺莺比作”妖“、”仙“之类,让后人就看不明白了。作者的用意何在,有人说元稹是个玩弄女性的人,他对莺莺没有爱,只是玩弄。张生真的就是元稹?小说是人造出来的,也可能是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是别人的经历。那些硬要把张生就是元稹自己的说法,不论引证据典,也只能是自己的看法,硬要往元稹身上套而已。元稹就是元稹,张生就是张生,张生只是《莺莺传》中的一个男主角。元稹是它的作者。至于说到元稹对爱情不忠,那也理由不足,上面的三首《遣悲怀》,足见他对妻子的感情,至于说到他后来又娶了多个老婆,特别是对薛涛的姐弟恋,更有很多非议,因为在当时,也许是叛逆,竟比他大十一岁的女子相恋,实在不可思议。而今却不同了,我国著名的已故作家丁玲和陈明,相差十三岁,可说是一对模范夫妻,所以说,年龄不是问题,看他们是否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今人何必说故人。元稹只活了五十三岁,据说在上任途中,被雷劈死的,是否属实,无从查证。
从明天起,要出远门一段时间,《聊诗》暂停,谢谢各位 朋友的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