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了不起的四种心境 心境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难以有切实的感受;如果对于那些经历了大风大浪,或者此时正在经历着大风大浪的人来说,往往拥有怎样的心境,生活就有着怎样的后续。 真正的生活智者,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本事赚钱,也不在于他有多大的能耐做到位高权重可以呼风唤雨,而在于他有这四种心境: 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具体何如,且听国馆君为你一一道来。 痛而不言,是一种乐观 罗素说: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这份独有的礼物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让你往成熟又跨前了一步。 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一生有太多不幸:嗜赌欠债卖掉祖屋,家道中落气死父亲,妻子带女离家出走,从战争的死人堆里被解放军解救,逃过地主镇压一劫,亲人先后离去……最后与他相伴的,是一头老牛与阳光下的往事回忆。 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也许只能在小说里设定这样的人,现实中,可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豁达的心态,也许一次股票受创、恋爱受挫,就有人站在了死亡的边缘,无心恋世。
幸福相同,不幸却各不相同。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人在痛苦的境地时,只能独自承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无奈,可恰恰是那种做到了痛而不言,明白人生在世,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的人,才算悟到了真正的乐观豁达。 笑而不语,是一种智慧 唐朝诗人孟郊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读者不禁品出诗人的亢奋状态,毕竟人生得意须尽欢,闷着自己的喜悦之情,这样多扫兴啊。 其实,在这个认同感和平衡感失衡的社会,你的喜悦只要一说出来就很有可能成了别人眼里的炫耀。 这种心态,双方都有问题,炫耀源于缺憾,嫉妒源于失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朋友圈里有秀恩爱或者秀旅游美食时总有那么一两个爱酸你的人了。 俗话说: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人生得意依旧要尽欢,但是这个欢挂在脸上笑笑就好,逢人便说就没意思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便是如此,战败越王复仇之后,便不再把越王勾践放在眼里,更也不听伍子胥忠言,使劲地嘲笑越王。最后的亡国代价,后人看之,实是令人啼笑皆非。 迷而不失,是一种笃定 有人的人生像一条绵延不绝的铁轨,不怕迷失方向,就怕你随便找个地儿就停了下来,不思前进;而有的人的人生就像混乱的线团,毫无头绪,有时你花了大半辈子去解开一个谜,到头来却发现这根本是个死结。 曾经看过一个有趣的哲理故事,来自一位教授和学生的对话,大致是这么说的: 教授问学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答:“当然砍那棵粗的。” 教授:“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会砍哪一棵?” 学生:“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教授:“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是七歪八扭的呢?” 学生:“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教授:“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学生:“那就砍杨树。同样没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教授:“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 好,就此打住。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做事的最初动机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去盲目地做,此时必定陷入纠结的境地中。 人生也如此,每个人带着一把斧子上山,难免会因为各类树木众多而产生迷乱,但最终能有所收获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虽迷却不乱,心无旁骛,动机明确之人。 惊而不乱,是一种淡定 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语言、历史、佛教、文化等领略无不涉猎,造诣颇深。可取得这些成就的背后,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比如文革期间,对于季老这样的文化大咖,难以幸免于难,从被批斗到审讯,再到劳动改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压力下,他竟在“文革”期间完成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也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 文革,对于这些受迫害的人来说,本来就是一场打压,有人惊慌错乱,也有人惊而不乱,而最终取得成就的,往往是第二种人。 古人云:“苟逢辱而不惊,遇屈而不乱,几可任事矣。” 其大意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受到侮辱和委屈都不惊慌错乱,那他差不多就可以担当重任了。毕竟,不够淡定,又怎么面对过山车般的人生起伏? 每每谈到“人生”一词,总是有太多的感慨与情愫,这是人感性的一面;而悟透了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则是理性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