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微信朋友圈里又刮时令“健康帖”:每到季节转换,很多暖心的食疗警言就会按时“驾到”。特别是,何种食物适合搭配在一起吃,哪些食物千万不能混在一起食用最受欢迎,被许多家庭主妇奉为“营养宝典”,或是放在案头时时查阅,或者贴在冰箱上给自己提个醒。
“食物相克”说法不少
“大家注意啦,最近季节转换医院急诊患者较多,大多是蘑菇中毒。正值采蘑菇的季节,谨记蘑菇不能和茄子一起吃,会中毒;蘑菇和小米、大黄米千万不能同吃,会产生毒素,医院都医治不好……”这则告示最近在微信中转发。
又是吃蟹好季节,有高校在食堂的墙壁上张贴了“吃蟹告示”:“以下食物两小时内不能同时食用,否则会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螃蟹与柿子、螃蟹与泥鳅、螃蟹与茄子、螃蟹与香瓜、螃蟹与生花生。”最后,还分门别类提供了吃黄泥水、藕节或柑橘皮等解毒秘方。无独有偶,另一个版本的“食物相克”列表也出现在了小学生的暑假作业中:除了“豆腐忌小葱”,“牛奶忌果汁”、“对虾忌维生素C”等食物搭配禁忌之外,你还能写出哪些有益或有害的食物搭配?
近几年,各种版本的“食物相克”层出不穷,热度不减。百度上用“食物相克”做搜索关键词,竟然有342万个相关网页;淘宝网、卓越网及各大书城、新华书店出售的食物相克相关书籍多达近百种;标注着各种饮食搭配的年历月历台历,销量大增;还有很多人把这些食物搭配禁忌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天天学习,就怕忘。甚至有电影中还将“食物相克”设计成暗杀的“凶器”:电影《双食记》中,妻子深谙食物间的“相克原理”,利用一日三餐暗害了不忠贞的丈夫。
慢慢地,备受热捧的“相克”食物家族越来越庞大,从开始的几十种到现在的一两千种,几乎覆盖了日常饮食的所有食材。人们不禁困惑:几乎每顿饭中,总有两种食物是相克的,我们到底还能吃饭吗?
实验证明“相克”不实
“‘食物相克’并不是什么新鲜理念,它源于所谓的中医食疗理论和一些民间经验,认为两种普通食物如果搭配不当,轻则影响营养吸收,重则中毒、致癌、甚至引起死亡”。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博士告诉记者,“食物相克”并不是网络“新词”。早在解放前,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郑集教授就试验过一系列的“食物相克”。
1935年夏,南京有报纸报道市民因蕉、芋同食而中毒,引起社会恐慌。为了澄清事实,郑集教授从100余对“相克食物”中选择流传最广的14对实验研究,包括香蕉与芋艿,花生与黄瓜,葱与蜜,烘青豆与饴糖,鼈与马齿苋,蟹与杮,蟹与石榴,蟹与五加皮酒,蟹与荆芥,鲫鱼与荆芥,鲫鱼与甘草,牛肉与粟,皮蛋与糖。郑集教授首先用鼠、猴等实验,都没有发现实验动物有异常。最后他自己食用这14对食物搭配,不但当时没有身体不适,其后也一直很健康,成为我国最长寿的科学家之一,活了110岁。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食用后确有不适和中毒呢?高键解释说,问题不在食物相克,而是由于食者本身过敏或者体质有问题,或者食物本身不洁,又或者烹调加工方式不当。近几年,中国营养学会分别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做了更严格的“食物相克”实验。
实验选择5组最常见的“食物相克”组合(包括“猪肉+百合”、“鸡肉+芝麻”“黄瓜+花生”、“韭菜+蜂蜜”、“土豆+西红柿”),由60名健康志愿者食用。连续吃了一周后,受试者的精神状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大小便情况都正常。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包括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头晕、恶心、呕吐、腹(胃)胀、腹(胃)痛、腹泻等。而且,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则另外选了12组食物组合,有30名志愿者连续吃3天,也未发现任何异常。
“‘食物相克’只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整体不但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即使用中医理论也很难解释。”高键告诉记者,人们在选择食物时不应该顾忌什么“食物相克”,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尽量得多,才能更容易达到膳食平衡,营养全面。目前,有些市民害怕误食相克食物组合,刻意避免某些食物反而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食物多样化”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