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冯氏是一个以科举兴家、以文学闻名的世家。其发轫始自冯裕,而以“临朐四冯”,即冯裕四子为崛起的标志。至四世冯琦,北海冯氏已蜚声海内,六世冯溥掌清初文柄,为这一家族的集大成者。冯溥之后虽间有才人,但声势已不如先辈。如今,临朐冯氏排辈多以冯裕为其家谱始祖,但冯裕之前,冯家人经历过一段艰辛的岁月。 苦难历程
临朐冯氏的崛起以冯裕父子为标志,但在冯裕登仕之前,冯氏不过是辽东广宁卫所的一家普通军户,这家军户从临朐迁来,发迹后又返回故里。《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的《临朐冯氏家族文化研究》作者、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秉国考证,临朐姓冯的人在元朝时有冯才兴,官职为万户。但冯才兴与冯裕一支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许是极为疏远的亲戚。根据临朐冯氏世传的家谱《冯氏世录》中,收录冯惟敏《冯氏世录引》一文载:临朐冯氏最远可上溯至明初戍辽的冯思忠。明洪武十七年(1384)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的边防要地先后设立十三个卫,广宁卫便是其中之一。位于辽东的广宁卫设置后,临朐的冯思忠受命戍卫辽东,户口成为军籍,落户在广宁卫,成为一名戍边的普通军士。冯思忠与妻子王氏生下冯福通,冯福通与妻子吴氏又生下冯春、冯俊、冯旺、冯兴四个儿子。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入寇,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亲征的明朝皇帝朱祁镇,是为“土木之变”。皇帝被敌人掳去了,边塞受到严重破坏,广宁卫也没能幸免。正值混乱之时,明朝的边塞军队也面临着崩溃,48岁的普通军户冯福通带着家人仓皇避难。逃难中,冯福通不幸坠崖身亡,长子冯春、三子冯旺在敌军的追杀中拼死登上山顶侥幸存活,四子冯兴危急之中自缢而死。
这本是战乱中一个普通人家的遭遇,原不值得记入史册。但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军户家庭,却因为后代的显赫而被人铭记。
战乱后,次年七月(1450),冯春妻子张氏生下一子,取名冯振。又过了29年,冯振子冯裕降生。冯裕成为临朐冯氏兴家的起点,也因此被临朐冯氏后人认为“初代祖”。
科举兴家
弘治五年(1492),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虽然当时并没有人因此欢欣鼓舞,但这为后来世界历史的改写埋下了伏笔。与此类似,十四岁的冯裕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更加不幸的是,在这一年,他成了孤儿。
虽然家境贫寒,又逢丧亲之痛,但冯裕并没有消沉。在亲戚的抚养之下,冯裕靠借书而发奋学习。二十六岁时,冯裕乡试中举,四年后,他又高中进士。中进士后,冯裕先后被授予多地的主政者,并因为政绩突出,升为南京户部员外郎。而这时,冯裕已经有了五个儿子,后世名扬的临朐“四冯”的惟健、惟重、惟敏、惟讷都已经出生。
不久之后,冯裕改调贵州任职,后遭人弹劾,解官而归益都。益都即今青州市,与临朐接壤,冯裕致仕后便一直住在益都,直到去世。期间,冯裕曾与友人共组“海岱诗社”。
早在冯裕解官归益都前后,他的四个儿子,也就是“四冯”都中了举人,二子惟重、四子惟讷更是在嘉靖十七年(1538)中了进士。但可惜的是,冯惟重于次年病死于行人司行人的任上,起因是为嘉靖皇帝的南巡做前期准备工作而操劳过度所致。冯惟讷初入宦海时,经历与乃父类似,辗转多地任职,但最终冯惟讷成为父子五人中官位最显者,官至布政使特进光禄卿(从二品)。
冯惟敏虽然没有中进士,但也曾出任涞水县令,后官至保定府通判。但他此时对仕途失去了耐心,后返归临朐不再任职。相比较之下,“四冯”中的大哥冯惟健虽然一生仕途不得志,而他却因为操持整个冯氏的家族事务而付出最多。 文治武卫
从冯裕算起来,临朐冯氏的第三代、第四代大多生活于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这一时期,冯氏世家进入了它的鼎盛期。其中最著名者,被认为是临朐冯氏承先启后的冯子履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冯子履是冯惟重的儿子,当冯惟重病卒于任上时,冯子履刚过百日。二十八岁时,冯子履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中进士后,冯子履授直隶固安县令。在固安任上,冯子履初试锋芒:固安地近京师,豪强大户请托者多,冯子履采取速战速决的手段——请托者未及上门便已定案,不给人留下可乘之机。不仅如此,冯子履的军事才能也引起了军界注意:固安多盗,前任县令束手无策,冯子履则组织县内子弟为兵,亲自指导骑射之术。后捕获贼人即诛杀,“盗无敢近固安界者”。经名将举荐,冯子履出任山西佥事。任上,蒙古军队首领那吉自恃骑射高超,屡屡前来挑衅。冯子履以文官身份答应与对方比试,先是将对方衣服马匹全部赢下,后故意放水将所赢物品如数归还。那吉心悦诚服,再不敢前来寻衅。但可惜的是,冯子履并没有受到大用,且寿命不长,时人多惋惜。《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曾感慨冯子履“真正边材,惜乎不及大用”。
冯子履长子冯琦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并于次年(1577)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因政绩卓著,升任礼部尚书。在任期间,主持皇太子册立大典,接着又上慈宁皇太后徽号,次年春又举行皇太子婚礼,冯琦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终于积劳成疾。典礼完后,冯琦连章乞假,都为皇帝所挽留。万历三十一年(1603)三月,冯琦卒于任上。冯琦在朝廷上下享有极高的声望,但由于首辅沈一贯所阻,未入阁拜相就溘然长逝。《明史·冯琦传》称他“中外想望”,除他外,仅有张居正、倪元璐享有这种待遇。
与冯琦同辈的冯瑗,是冯惟敏的孙子。万历二十二年(1594),二十三岁的冯瑗中举,并于次年成为进士。在基层锻炼之后,因政绩优秀被调任开原道兵备。开原三面与女真人所在的建州接壤,为战略要塞。但冯瑗到任时,开原武备松弛,经冯瑗夙夜治兵,开原又成为明朝的边防强镇。不久之后,努尔哈赤攻陷抚顺,开原孤悬一线,但因为冯瑗防备充分,努尔哈赤不敢攻击开原,只好绕道而去。对于边防存在的诸多问题,冯瑗早已看在心里,但他的多个建议却并不为前后两任辽东巡抚所采纳。离任后,冯瑗在归途中得知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痛惜叹恨,回到临朐后不久便抱憾而终。
冯溥是冯惟讷的玄孙,也是临朐冯氏中官位最高者,相比家族中冯琦等人的少年早达,冯溥是典型的大器晚成者。崇祯十二年(1639),三十一岁的冯溥中举,次年的会试冯溥没有考中进士。不久,冯溥的祖父、冯惟讷的孙子冯珣去世,冯溥的父亲冯士衡、母亲白氏也相继辞世,这接连的打击,让冯溥错过了1643年的明朝最后一次会试。1646年,冯溥在清廷举行的首次会试中中进士,顺治四年(1647),补殿试,中二甲,授庶吉士。此后他任职清华,十余年间都在翰林院迁转,深受顺治帝的赏识。康熙十年二月,冯溥授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十三年(1674),充会试正考官,任《太宗实录》总裁,直到八十三岁才与世长辞。冯溥是冯氏世家中唯一官至大学士者,位崇望重,也大大提高了冯氏家族的声望。
恪守气节
虽然冯溥于明朝时中的举人,但他并未出仕做官,清朝定鼎中原后才中进士就职,因此他谈不上“变节”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清鼎革之际,临朐冯氏一族中有多人选择了隐居不仕,比如冯瑗之子冯士份。根据张秉国的推断,这与冯士份之父冯瑗参与抗击努尔哈赤有关。
冯氏或消极或积极抗清的族人中,有一人的经历颇具有传奇性。根据张秉国的考证,冯瑗之子冯三仕为军籍。崇祯十二年(1639),清军围武城,冯三仕奉命由德州提兵救援,兵败被俘,被清军押至沈阳。当时,朝鲜王子凤林大君亦作为人质被清军押于沈阳,冯三仕等九位被俘者与之结为患难之交。明亡次年(1645),凤林大君被释回国,将九人一同带回朝鲜。九人以反清复明为己任,时人称为“明国九义士”。清顺治七年(1650),凤林大君继承王位,是为孝宗大王,对九义士格外加恩,在汉城建皇朝人村以安置九义士及其家人。孝宗大王曾多次劝说“九义士”出任朝廷官员,但“九义士”坚辞不受。孝宗大王感叹道:“天朝缙绅子孙,虽流离海隅,而其志可见矣!”孝宗既死,复国无望,“九义士”中东昌王美承绝食五天,以死明志。冯三仕也忧愤成疾,子孙为他延医用药,他坚决拒绝,终年65岁。冯三仕死后,后裔在异乡颇为昌盛,其后代多任大报坛守值官。冯三仕流落海外,仍然以抗清为己任,与冯溥等人的选择迥异。这种倾向和选择,无疑受到冯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另一面就是,在临朐的冯氏记录中,抗清的“流亡政治犯”没有被记录下来,冯三仕的记载只存在于韩国的冯氏族谱中和其它一些零散的资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