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4-1-24 08:41 编辑
冀州湮没的3条河流 河北省冀州市地处华北平原,现在没山少水,而在历史上,曾经有黄河等3条河流流经。 黄河 因水系庞大,又称大河。据考,黄河历史上曾流经冀州。《史记·河渠书》记载,黄河“过洚水,至于大陆(大陆泽),播为九河,入于渤海”。洚水,即今冀州市区北边的衡水湖。据《古河道图》载,在北宋晚期(1100年前后),黄河流经冀州,于冀州的“王家口村北上,至青县合于运河入渤海”。宋建炎元年(1127年),河道东移,黄河从此远离冀州。 漳河 古称漳水。从周秦至明清时流经冀州。 周至北魏时期,漳水自临漳、肥乡、邱县、广宗至新河西南分为二流。其一向北,经新河、宁晋、冀州边界,过深州至武强,有时合滹沱河北上,经献县、青县流向东北入渤海;有时独流向东,经交河、沧州东北入渤海。其二东折,经新河、南宫、冀州南部、枣强南至景县西南,合于黄河,向东北入渤海。 唐、宋、金时期,漳水上游与前大致相同,下游改道比较频繁,其北支由成安偏西流经肥乡、曲周、巨鹿、新河、冀州、衡水、武强,由沧州东北入海。 元、明时期,漳河由邱县、广宗、南宫、冀州、衡水、武邑至献县复入元代河道。 清代,漳河的一支经广宗、巨鹿、新河入滏阳河过冀州。康熙、乾隆年间,逐渐淤塞。 据史志载:漳河在冀州曾经多次泛滥。如,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漳泛滥”。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漳河,决堤横流”。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漳河大溢”。清顺治十年(1653年),“漳河水溢”。 至今,冀州市有8个村名,与漳河相关,分别是北漳淮乡的南漳淮村、北漳淮村、南内漳村、北内漳村;南午村镇的白漳村;徐家庄乡的大漳村和冀州镇的小漳村、漳下村。 滹沱河 该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东北泰戏山,河道迁徙无常。滹沱河曾经流经冀州的西北部和西部。 明代时,滹沱河经衡水五花营入冀州的漳水。 清顺治二年(1645年),滹沱河分二支入冀州,一支由束鹿之翰林庄至冀州赵家庄入漳;一支由束鹿文郎口经冀州堤北村入漳。 康熙五年(1666年),滹沱水分五支,入冀州者两支:一支由束鹿大理寺向东南经孟家庄转向南至冀州堤北村入漳;一支由束鹿翰林庄经冀州赵家庄入漳。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滹沱河自正定南至束鹿县四七营、大理寺,由冀州路家庄入境,经王家道口、呼家道口至衡尚营与滏阳河合。 嘉庆四年(1799年),滹沱河由宁晋大利、小利诸村入冀州经埝口、贾村抵李家庄入今滏阳河。 咸丰元年(1851年),滹沱河自晋州楼上村趋宁晋东北,经束鹿百尺口、王口至冀州王家庄合滏阳河。 同治七年(1868年),滹沱河自晋州、藁城之间改道北徙,遂不与滏阳河通,自此与冀州相远。 据史志载:滹沱河曾经多次给冀州带来很大危害。如,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滹沱溃溢,冀城圯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滹沱漂冀州城,西、南二关漂没无存”。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滹沱河水泛溢,四关尽没。东北旧城坍坏,新城几圯”。清颠治十三年(1656),“滹沱水流入,禾稼民房漂没无数”。清康熙七年(1668年),“滹沱河,堤尽决,平地水深丈余,冀城外极目汪洋,树木仅见树稍。舟行陆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滹沱河水溢,田禾尽没”。 至今,冀州市有5个村名,与滹沱河相关,分别是门家庄乡的东堤北、西堤北、堤北桥、西堤张4个村,村名都有“堤”字,是因为这4个村都依原滹沱河大堤而建村。还有西王庄镇埝口村,是因为村址依滹沱河堤埝而取名。 黄、漳、滹沱河为古代流经冀州域内的主要河流。尤以漳河流经时间长,影响大。3条河流多次给域内造成灾害,直到清代漳河南徙,滹沱河北移,水害始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