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衡水日报》情 今年是我们河北省《衡水日报》创刊50周年,回忆我与它半个世纪的情缘,往事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心情无比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衡水日报》发现了我。我从小热爱语文、作文,自1963年在小学六年级时,直到上中学后的“文革”前,就在老师的帮助下,给《衡水日报》的前身《衡水群众报》写稿、投稿。“文革”期间报纸复刊后,我写稿、投稿的数量更多了,可是,始终没有刊登过。1968年夏天,接到报社编辑的电话,邀我写1篇关于回乡知识青年的稿件。并且说:“经常看到你的来稿”。我将稿子写后寄给报社,《衡水报》于1968年6月27日第二版予以刊发。我写的1000多字的稿件,平生第一次变成铅字。由于衡水报的发现、邀稿并刊稿,使我万分激动,坚定了写稿、投稿信心,一走就走了近半个世纪的写稿、投稿路。 《衡水日报》培养了我。1969年春,我参加了《衡水报》社的工农兵通讯员学习班。参加的有全地区各县、地直(包括报社)和军分区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近40人,时间3个月。那次我们冀县去了3个人。学习班地址就在原报社院内,滏阳河安济桥东侧,隔胜利路,有路南、路北两个院。学习班有两项内容,学习和办报,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学习。说让我们办报,其实,我们都是业余写过稿、投过稿,根本没有办过报,甚至连怎麽办报都不知道。我们到报社后,报社的领导首先组织我们了解、学习、掌握办报的基本流程,随即将我们分配到各个组,每个组去几位工农兵人员,与报社的老编辑们一起编稿办报。我被分配到通联组,负责编辑群众来信稿件。 我参加学习班,在办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学习。一是,在实践中学。通过几个月的办报实践,使我了解了报纸的需稿要求,减少了以后写稿、投稿的盲目性。参加学习班后比以前的投稿采用率大大提高。二是,向老编辑学。在学习班办报中,我们这些业余通讯员能够与报社的大编辑们一室同桌办公,是很大的荣幸和很好的学习机会。当时,许多总编、副总编、部主任、副主任、名记者被作为“黑权威”批斗,被降为一般编辑在各组办报。他们都有很高的业务水平,与他们在一起,使我们受益很大。 报社的李普月(通联组长)、刘仓库(后任副总编)与我们打交道最多,他两人热心、诲人不倦地对待业余通讯员的工作态度,使我至今难忘。永远不会忘记,李、刘二人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地给我修改稿子。三是,同行之间学。在学习班内,我们这些原来互不相识的学员们,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宿舍,相互探讨、学习新闻业务,互相修改稿件。学习班结束时,都说提高了本领。 《衡水日报》成就了我。我参加《衡水报》社的培训后,稿件的采用率显著提高,在全县也有了名气。我先后被树为公社、全县宣传工作的先进典型,多次作为宣传工作的先进典型代表参加县、地、省“学毛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议,还参加了《河北日报》的工农兵办报,出席了河北省通迅报道工作会议。因此,被县委宣传部看中,由农民转为国家干部,到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参加了工作。 我1970年参加工作,2010年退休。40年的时间内,是《衡水日报》不间断地刊发我的稿件,激励我一边工作,一边写稿、投稿。我曾被《衡水日报》社、新华社、《农民日报》社、《河北日报》社、《河北建设》刊等多家新闻宣传单位聘为特约记者、特约通迅员。计有2000多篇、500多万字被各新闻媒体采用,其中,中央级42篇;被领导人批示或被报刊配发按语、评论的20篇;稿件发为报刊专版、连载和头版头条的65篇;获奖的11篇,包括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奖、省好新闻“一等奖”、衡水市“精品特别奖”、衡水地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1986年,我写的以工补农稿子,被《农民日报》头版头条、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刊发。1991年,我与他人合写的《农村社会化服务调查》,被新华社《瞭望》周刊隆重推出:封面标题、配发“编者的话”和照片。同时,新华社《内部参考》也刊用了此稿,刊了7页。省委书记专门就此作了“予以推广”的批示。1990年,我与他人合写的解决干部下基层问题的稿子,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内部参考》同时刊发。(上述稿件均先在《衡水日报》刊发)为此,我毫不费力地被省评定为“高级政工师”。 《衡水日报》激励了我。我2004年退居二线、2012年退休后,休闲下来。休闲后,是《衡水日报》、《衡水晚报》使我有了活动平台。《衡水日报》的《天涯海角衡水人》、《老年天地》、《今读老照片》、《珍闻轶事》栏目和《衡水晚报》的《人文衡水》专版,激励我采访、编写回忆文章、古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稿件,使我的晚年生活相当充实、有趣。现在,《衡水日报》和《衡水晚报》每月刊发我的稿件3篇上下,不但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而且使我退休后锻炼了身体、锻炼了脑力;使我退休后有事可干,活得充实快乐。 最后,我真挚地说一声:“谢谢《衡水日报》!” (此为《衡水日报》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