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可爱老人网 返回首页

渝州书生的个人空间 http://keai99.top/?8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魂牵梦萦《思乡曲》

热度 3已有 1445 次阅读2013-7-8 17:23 |个人分类:往事难忘| 文革, 热爱祖国





 魂牵梦萦《思乡曲》

 

  ——记著名音乐家马思聪

 

编辑、改写/渝州书生

 

 

《思乡曲》歌词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举目回望四野苍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咦啊!想家乡,风大啊!黄沙满天,夜寒啊!星辰做帐,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我的家乡路儿正长,心头怅惘。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依呀噢 !

  当那杜鹃啼遍,声声添乡怨,更哪堪江水呜咽,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啊,当那红花开遍,瓣瓣是啼痕渲染,尽都已随风归去。流浪儿啊!你还在嘉陵江边徘徊,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回家?

 

附视频:

小提琴曲《思乡曲》    演奏者:吕思清







    音乐界有人认为,马思聪的小提琴乐曲《思乡曲》的历史地位和音乐价值,应在《梁祝》之上,虽说《梁祝》的旋律优美浪漫,有着浓郁的中国水乡风格,但多少有一些模仿和戏剧的痕迹,流于表层,而《思乡曲》则力透纸背,更为深沉,有更民族性的东西蕴含在每一个音符之中。

 我觉得二者不好比较,《梁祝》虽好,但故事反映的年代毕竟太久远了,何况那只是个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和美好的愿望。而《思乡曲》所反映的却是我们近代的现实生活。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后,千千万万的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那凄惨的命运是难以言表的。我听《思乡曲》,便不由得想起那些因战争而逃忘的人们,他们扶老携幼在逃亡,何处是安身的家?何时能回到故乡?眼前只有一片茫然,眼前只有无尽的思念。曲中那中哀婉苍凉的曲调一直贯穿始终。该曲没有《梁祝》那种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只有那种永无止境的浓浓思乡之情。

《思乡曲》原是一首绥远地区的民歌,曲子是《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取材于一首名叫《城墙上跑马》的民歌。整首曲子,由快到慢,然后又由慢到快。渐快、渐慢、还原速、又渐慢。这个过程中感情随着速度波动,一次一次的得到升华。其实这个曲子中很多曲调都反复多次,虽然每次都稍微有所变化,但听起来好像只是一样的重复。这种感觉不但不让人觉得烦腻,反而,越听越感觉出当中的滋味来。就像我们听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一样。只要细听多遍,还是能发现音量力度上的变化,音色的明暗、虚实,情绪的起伏,节奏的张弛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很明显,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马思聪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他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他受到了非人的凌辱,在实在无奈处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逃亡,铤而走险离开了大陆……从此一首魂牵梦萦的《思乡曲》伴随着他在海外度过了他剩余的人生。

在“文革”中,著名翻译家傅雷,与夫人因不堪忍受人身侮辱,悬梁自尽。著名作家老舍也选择了投湖自尽……据说老舍先生自尽的那湖名叫“太平湖”,可那时,世上并不太平,要不然怎么会让几乎所有的著名专家、学者被整、被迫害、被逼死。如果不是遭到非人的折磨,深爱自己祖国的马思聪先生,又怎么会背井离乡远离祖国?


    我第一次听到马思聪的名字是从我们宣传队里拉小提琴的陆英嘴里听说的,他是以一种非常崇拜的口吻说起了马思聪的很多事情。那个时代,我们只能偷偷地谈论他的事,绝不敢在外人面前有所表示。因为那时马思聪还被人称作“投敌叛国份子”。

   

    席慕蓉有这样一首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流落在异国他乡的马思聪先生,思乡的愁绪岂能用语言表达?他在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写于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它呼唤起了广大民众背井离乡的惆怅心境和对故乡亲人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竟不幸一语成谶,他逃出国后,再也未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马思聪先生当年出逃的经过吧。

    

    1966年6月,马思聪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帽子。,受到学生批斗围攻。后来被关进“社会主义学院”。这位院长是一个安分守己,谨慎小心,不肯冒险的人。据学院赵某提供的材料说:“有一天,马思聪和我被派去拔草。一个造反派(瓦工)对马思聪吼叫:‘你还配拔草?你是匹马,只能吃草!’说完,他真的逼马思聪吃草。还有一次,我见到一些红卫兵拿着尖刀威胁马思聪说:‘你要老实交待问题!要不,我就拿刀子捅了你!’过后不久,大约是1966年的9月,马思聪对我说:‘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马思聪一家神秘地出走,完全是一些“小人物”的见义勇为。1966年8月,在一次大抄家后,马思聪的夫人王慕理便带着女儿马瑞雪逃到了南京,躲在妹妹王志理家中。儿子马如龙也逃到了广州,投靠舅舅王友刚(牙医)。

    开始,他们以为局势会很快地好转,谁知越来越乱。继而又从贾俊山那里得知马思聪有自杀的可能,这才下定决心出走。

    这年的九月底,王慕理、马瑞雪偷偷返回北京,想与马思聪见一面。由于不准“黑帮份子”回家,她们没能见到马思聪,只是通过贾俊山了解了一些情况,便匆匆回到广州。

    王慕理通过两个弟弟的关系,找到了一个粤剧演员和她的丈夫(一家机械厂的工人),他们很同情马思聪的处境,便自告奋勇为马思聪一家出走做准备。

    1966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两派造反组织内战正酣,对“黑帮份子”的看管相对松了一些。这时,马瑞雪又潜回到了北京。

    一天夜里,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家里,马思聪见到了女儿,他们父女的谈话是在这家人的厕所里进行的,那位医生则站在门口替他们望风。

    父女俩长谈了几个小时,女儿仍不能说服父亲冒此一险。马思聪回家后,整整一夜辗转难眠,权衡利弊。最后,他还是听从了那位医生朋友的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走,断无生理。走了,将来局势正常了,还可以回来。”马思聪这才下定决心。

    1966年11月中旬的一个星期二,马思聪化装成工人模样,戴了个大口罩,穿上棉大衣,怀里揣上他那心爱的小提琴,提心吊胆地登上了火车,两天后他便到了广州。

   1967年1月15日夜九时,一位轮船驾驶员驾驶着广州新港渔轮修配厂“002号”的电动拖船,载着马思聪一家四口,悄悄地驶出了黄埔码头,消失在那茫茫大海之中…… 

    1月16日凌晨,他们到达了香港九龙的海滩。 这艘标有的“002”号船就被丢弃在了油麻地水师塘的岸边。“狗头”带领着九死一生的“乘客”们,趁着晨曦急匆匆往岸上走。一上岸,“狗头”把“乘客”们藏进一个庙堂里,吩咐道:“你们在这儿别动,我去打电话!”

   “狗头”在附近一所学校里,找到电话。“狗头”给住在九龙旺角道的家人拨了电话。

    当“狗头”打完电话,回到庙堂,天已大亮,却不见了马思聪一家,据说到对岸的香港去了。

    马思聪一家到哪儿去了呢?一向谨小谨微的马思聪,上岸之后便与“狗头”分道扬镳。他不愿让“狗头”知道他去九龙,更不愿让“狗头”知道他躲在九龙什么地方。。他深怕“狗头”走漏风声。

    马思聪一家,躲进了岸边一个潮湿而又阴冷的岩洞。直到“狗头”带领“乘客”们上车远去,马思聪这才悄然出去打电话。

    马思聪的妻弟王友健在香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可是,马思聪却选择了九龙作为隐匿之处。其原因是九龙不像香港那样惹人注目。何况,九龙有马思聪不为人知的社会关系:他的大姐马思锦和其丈夫徐腾辉,原本借住在上海马思齐家。一九五七年,马思锦与徐腾辉迁往香港。一九六零年,他们又迁往加拿大。而徐腾辉的侄女徐增纯,就住在九龙。还有马思聪十妹马思□的丈夫何维林的父亲何焯贤,在九龙也有着宽敞的住房……

    马思聪拨通了九龙的电话,却没有人接。马思聪只好回到那长满青苔的岩洞。出走时身无长物,此时没有一片饼干、一块面包,身上又没有一张港币。一夜的惊恐交加,一天的饥寒交迫,马思聪一家非常狼狈。最后大家实在饥饿难熬,腆着脸向当地人赊了一块面包,把早饭、中饭、晚饭“三合一”了……

    总算在傍晚时分,马思聪打通了电话。在浓重的夜色之中,一辆汽车来接马思聪一家,大家上车的时候,已经顾不得拍去衣裤上的泥浆了。

    就在马思聪到达九龙的翌日——1967年1月17日,香港报纸便刊登了“002”号小艇的照片。报上披露,这是广州新洲渔轮修配厂的一艘电动拖船,因为小艇上钉着“新洲渔轮修配厂”铜质铭牌。所幸,记者们还不知道偷渡者为何许人,也没有提及中国的大音乐家……

    马思聪看到了报纸,仿佛觉得脚下的大地在震颤。自从躲进九龙以后,他的一家都未曾出房门一步,就连马瑞雪好奇地掀开窗帘的一角,想看一下窗外的景色,也被他制止。尽管如此危机仍在向他逼近。如果香港警察抓住了“狗头”,“狗头”,供出马思聪的名字,那就会把他避难的美梦击得粉碎。当“002”号小艇的照片一出现在香港报纸上,马思聪就意识到这里绝非可以久留之地。

    可是,马思聪除了香港、九龙,他还能到哪里去呢? 去法国吗?奥别多菲尔教授和毕能蓬教授已经多年没有联系,如今是否还尚在人世都不知道。去英国吗?那里除了傅聪在伦敦之外,别无熟人。去日本吗?举目无亲。

    最终,马思聪选择了美国。虽说自从九弟马思宏一九四八年去美国之后,与他联系不多,而且兄弟俩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不尽一致,不过毕竟是骨肉同胞,何况马思宏在美国音乐界已站稳脚跟,颇有影响。到了美国,他可以借助弟弟的介绍,在那里的音乐界立足,找到工作……

    可是,如果要去美国,谈何容易!不用说他的一家没有一张出国护照,就连他的中央音乐学院工作证,也在踏上小艇之前销毁了。那时,他深怕在途中发生意外,工作证将会暴露他的真实身份。

    如今,他身上惟一的财富、惟一的“证明”,就是那把陈旧不堪的小提琴。这是出自十六世纪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工匠斯特拉地瓦利(一六四四-一七三七)之手的稀世珍品。斯特拉地瓦利一生,制作了一千一百把小提琴。他制作的小提琴,云杉面板木板如丝,背板的「虎皮纹」宽而明显,造型漂亮、美观。更重要的是,他的提琴的发音格外醇厚、圆润、优美、流畅,具有穿透性。几百年之后斯氏小提琴在世界上所剩无几。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手中所持是一把斯氏小提琴,据说当时价值五万美金。由于几十年前一位名叫哈廷伯的七十多岁的俄国小提琴家的转让,马思聪有幸也得到一把斯氏小提琴。

    从此,无论马思聪走到哪里,手中总是拿着这把弥足珍贵的名琴。在出走时,他抛弃了一切,却紧紧抱着这把几百年前的小提琴。

       

    他想,倘若在香港从亲友处借一笔钱,买四张飞往美国的机票,到了美国,只要他拿出这把琴演奏,音乐会的收入将会偿还欠款。

     在抵达九龙的第二天晚上,马思聪托亲友找到了跟马家有点瓜葛的南希(Nancy)小姐。 

    “什么?马思聪到了香港?想去美国?”当南希小姐把消息转告美国驻香港领事,领事先生也大惑不解。美国领事担心九龙那个自称是马思聪的先生,会不会是一位“马骗”先生?连消息灵通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也从未探听到马思聪前来香港的半点消息。

    于是,美国领事挑选了一位酷爱音乐的馆员,驱车九龙,去面晤那位中国音乐家。在会晤时,那位馆员见到了马思聪,他看这个中国人身上没有任何证件,留着短短的平头,一身不合身的西装显然是刚刚借来的,但他那睿智的目光足以表明他是颇有教养的。他操着纯正的法语,也能用英语对话,更表明他的文化修养是非常不错的。

    那位馆员向他吐露了对音乐的偏爱。于是,只见那个中国人打开了琴匣,拿出那把油漆斑驳的旧琴,轻轻地奏出了舒伯特的《圣母颂》。那琴声缠绵悱恻,温柔动人,一听便知面前的演奏者是第一流的提琴手。

    其实,这位馆员在来之前,他就从美国领事馆馆藏的中国报纸上,查到了好几张马思聪照片。毋庸置疑,面前的中国人应是马思聪!他眉宇宽广而眉梢下弯,一双眼睛显得炯炯有神,嘴角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跟照片上的形像一模一样。

    这位馆员趁着马思聪拉琴之际,闪光灯亮了,拍摄了一张照片,说是留作纪念,其实是为了连夜冲洗,让领事馆的特工专家作出最后的甄别。

    一曲奏毕,这位高鼻梁、蓝眼珠的美国人,忽然说起一口流利的汉语,那股“京腔”十分标准。 

   “马先生,你知道李永刚吗?” 

   “哦,我认识他。”对于这个生僻的名字,马思聪马上作出反应,说道:“他是我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时的同事,现在他在香港?”

    “不,不。他在台北任教。”那位馆员又问道:“请问,马先生知道纽顿这个人?”

    “知道,当年美国驻广州的新闻处处长。”

    虽然这里没有规定什么“接头暗语”,也没有什么“帮会黑话”,凭着刚才的两句问话,那位馆员对于马思聪的真实身份,已经确信无疑了。

    夜深时,他改口用粤语向马思聪道别,马思聪也操着流利的粤语祝他晚安。

    那天的深夜,就在马思聪进入梦乡之际,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已向华盛顿发去密电,报告中国音乐家马思聪要求前往美国……

    翌日,也就是马思聪抵达九龙的第三天,他的一家依然闭户不出。马思聪一点也不知道,一场关于他的谈判,正在幕后激烈地进行着……

    香港属英国政府管辖。马思聪一家没有任何护照,要想从香港前往美国,必须得到英国当局的许可。

美国领事向香港政府提出了引渡马思聪一家的要求。香港有关方面从美国领事那里获知马思聪在九龙,立即责怪香港警察局的无能,居然对这样重要的情报竟然毫无所知。

    香港有关当局建议美国领事,双方为引渡马思聪一家进行具体谈判。香港有关当局认为,在引渡之前,必须由港方对马思聪一家进行必要的审查、盘问,而且还要全面检查身体,以便判断他们从中国大陆出走时是否带有传染病菌……

   只有履行了这些查验手续之后,港英当局才能给马思聪一家发放证件。然后,再与美国领事具体磋商引渡的条件、途径。而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光是各种审查与体格的检查,起码要花费一段时间。

    美国领事担心夜长梦多,希望尽早从香港政府手中得到马思聪一家。可是,香港毕竟由英国人所管治,大权在香港英国当局手中,美国领事不得不听命于它。不知道是在英美磋商中谁走漏了消息,也不知道是不是美国故意把消息捅给新闻界,或者是某方面耍了什么花样,总之,在马思聪到达九龙的第三天晚上,香港新闻界获知了这一爆炸性新闻。

    于是,1967年1月19日,香港几十家中英文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粗黑的铅字刊登醒目标题:《中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逃抵香港!》。几乎所有的报纸,都一一罗列了马思聪的头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还有不少报纸重新刊登了“002”号小艇的照片,直接就说马思聪是于四天前,与妻子、女儿、儿子一起乘这艘小艇潜往香港……

       

    事态的发展急转直下。阅报后,马思聪一家呆若木鸡。

    正当此时,门口响起了汽车的喇叭声,两部漂亮的轿车停在门口。进门的是南希小姐和那位已经来过的美国领事馆馆员。马思聪一家钻进了轿车。轿车直奔温莎大厦。 

    在温莎大厦的一个房间里,一位坐在沙发上的美国官员当看见到马思聪一家时,就立即站了起来,伸出了长着棕色汗毛的粗壮的手,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道。

    “欢迎,马先生!”随后,他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美国驻香港领事。

    领事先生满面春风,向马思聪宣布。

   “马先生,马太太,我在此略备一桌薄酒,为你们洗尘、压惊。午宴之后,我们就一起上飞机场。” 

   “上飞机场?飞到哪里?”马思聪连忙问道。

    美国领事有意放慢了语速,把每一个字清楚地送进马思聪的耳朵里。       

   “飞——往——华——盛——顿!”

    马思聪一下子愣住了!

    在午宴上,美国领事一边熟练地用象牙筷为马思聪添菜,一边谈笑风生。三杯酒下肚,趁面酣耳热之际,他说出了“幕后新闻”:自从今天上午香港各报一片哗然之后,他给香港政府方面挂了电话,询问总督先生是否已经看过今天的报纸?他对香港总督说,这下子,谈判该结束了吧?如果让马思聪继续留在九龙,已经无法保证马思聪的安全,必须立即离港赴美。至于各种审查、体格检查,可以在美国补办……

        

    就这样,在1月20日,马思聪一家便到了美国。

    1967年4月12日,与弟弟马思宏在纽约会面时。马思聪说:“我个人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眼下还在那儿继续着的所谓‘文化大革命’运动,运动中所出现的残酷、强暴、无知和疯狂程度,是十七年来所没有的……去年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像乞丐一样在各处流浪,成了漂泊四方的‘饥饿的幽灵’。”

    同年,公安部发出了《关于马思聪投敌案请示报告》,经康生、谢富治批示成立了“马思聪‘叛国投敌’专案”组,对相关人员予以严厉清查,有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被迫跳楼身亡,其岳母、侄女和厨师也相继被迫害致死。

    1971年7月,基辛格前往中国(即“破冰之旅”)后从北京返回美国,托人向马思聪转达了周恩来的问候,并转告了周恩来对他说的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语。
    周恩来说:“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五十多岁了,还背井离乡去美国,我很难过。”
    1985年2月6日,文化部发出了《关于给马思聪平反的通知》。农历腊月二十九,马思聪收到了《对马思聪冤案彻底平反的通知》,全家人燃放烟花以示庆祝。马思聪记下日记:“春天逐渐又回来了,祖国也逐渐走进了。”
    那年的大年初二,马思聪回见平反后第一个前来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他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十九年!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我的祖国!” 




马思聪简要年谱:

1912年5月,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兄妹八人,排行第三。马家为当地书香门第,父亲马育航,清光绪庚子科秀才,曾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1922年,大哥马思齐从法国回国,送了第一把小提琴给马思聪。

1923年秋冬之间,马思聪随二十岁的大哥马思齐,去法国巴黎。

1925年,马思聪入法国南锡音乐学院预科班,是年,马思聪十三岁。

1928年,马思聪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奥别多菲尔提琴班,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1929年年初,马思聪回国。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举行了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深得音乐界人士和广大听众赞誉,当时的报纸称:“神技一奏,全场屏息凝听。其顿挫抑扬,令人神志飘逸。”“听众深加赞赏,叹为绝无仅有。”

1930年,由广东省政府资助安排,马思聪二度赴法留学,师从作曲家毕能蓬学习作曲。

1931年冬,马思聪再次回国。

1932年,马思聪与陈洪共同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亲自出任院长。是年,马思聪年仅二十岁。同年,认识学生王慕理并结婚。

1934年5月,马思聪被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思聪谱写了不朽名作《思乡曲》。其后辗转华南、西南各地举办各种义演,慰劳抗敌将士,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1942年,马思聪携家眷从香港回广东海丰。马思聪跟堂弟一起,为《思乡曲》填上新词:

当那杜鹃啼过声声添乡怨,

更那堪江水呜咽,

流浪儿啊,

那边就是你可爱的故乡,

就是有水鸟翱翔的地方,

那边白云映红荔村前,

暖丽南国多情的孩子,

你为什么不回家?

你为什么不回家?
 

1946年11月,马思聪就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

1948年,马思聪拒绝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的赴美任教邀请,完成《春天大合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一道从香港经烟台抵北平。

1949年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当时马思聪年仅三十七岁。同年谱就《欢喜组曲》。

1950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歌》。

1966年6月,马思聪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被关进“社会主义学院”。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开始曲,由《思乡曲》改为《东方红》。年末,马思聪以养病名义,携琴南返广东南海。

1967年1月15日夜晚,马思聪一家被迫出逃。1月20日,马思聪一家到达美国。

1980年6月,马思宏夫妇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统战部部长乌兰夫接见马思宏夫妇,并邀请马思聪夫妇回国。同年7月,女儿马瑞雪准备经香港赴美国探亲,马思聪即让夫人王慕理回电:“不要来了,国庆在北京见”。王慕理转达马思聪的话:“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1982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李凌,就马思聪“问题”向中央写报告,胡耀邦、邓小平表示:可以欢迎他回来看看。

1984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三份报告:《关于对我院原院长马思聪先生落实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对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的平反结论意见》和《关于给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决定》。11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到美国拜访马思聪。这是马思聪在离开祖国18年后,见到的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前来拜访的大陆客人。12月31日,公安部作出《关于对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递”案平反意见的决定》。

1985年,2月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给马思聪平反的通知》。2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书记等一起署名,向美国的马思聪发出公函。1987年,3月,马思聪患感冒,入住美国费城宾州医院,后来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六岁。

2000年,马思聪夫人王慕理去世。

2002年,5月17日,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在广州建成揭幕。

2007年,12月12日,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携马思聪及夫人王慕理骨灰归国。13日,马思聪夫妇安葬于广州白云山麓。

 

 

(本文素材取自网上)






2008年8月30日







握手
1

路过

雷人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发布主题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9-20 08: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