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陈嘉庚墓的一段往事
有朋自厦门来,谈及鼓浪屿美丽的风光,还介绍了陈嘉庚先生的墓地,不禁令我回忆那年到厦门出差看到的风景。
六十一年前,1960年10月,我作为华东地区三角珩架起重机推广队的成员,在华东六省一市进行巡回讲座,最后两站是福州和厦门。讲座结束后,福州市机械局的领导很热情地请代表们参观风景名胜鼓浪屿,同时瞻仰位于集美村的陈嘉庚墓地。当时陈嘉庚先生仍健在,是国家侨联主席。作为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捐资办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名字当时在中国家喻户晓。
汽车由厦门开往集美,仿佛进入人间仙境,窗外的建筑风格独特,外墙、玻璃五颜六色。导游说陈嘉庚为了节省国内资源,建筑材料都是从海外运来的。在集美,凡是姓陈的,均可以免费进入陈嘉庚办的学校读书,直到高中毕业。
集美是陈嘉庚诞生的地方,墓地位于集美学村东南角,起名鳌园,造型设计十分独特。1950年9月陈先生回到故乡集美定居,开始实施建设集美家乡的宏伟计划,鳌园是他确定的首项工程。只见鳌园内楼台亭阁,红墙绿瓦,极具古典美。墓地最显眼的的结构就是置于中央的那个巨大的鳌,青石雕刻,朴素庄重。鳌背可开启,以放入棺木。鳌的四周布满了一块一块的青石板,上面的浮雕记载了这位老人一生的经历,好像看连环画一样,生动易懂。
墓地设计最令人惊讶之处是距墓地约15米前站立的十三尊塑像,是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以及十大元帅,均为1:1造型。我们不解问这是何意?导游介绍说,陈嘉庚对共产党感情深厚,出于对国家领导人的尊重,才有这个设计方案。我们一一仔细观察,塑像雕塑十分精致,栩栩如生。我突然发现,十三尊塑像左边均刻有人物名字和职务、军衔,其中十二尊塑像的名字字体大小均相同,唯“刘少奇委员长”的字体要小一些,这又为何?导游笑了:“你看得很仔细。”遂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故事。
原先,厦门是个小岛,与大陆分离。1950年春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厦门,建议在厦门海峡修一条海堤把厦门与集美连结起来。这项浩大的工程需投入巨资。陈嘉庚向中央提出报告,自己可以筹措部分资金,但有一个愿望,海堤建成后命名为“嘉庚堤”。报告送到刘少奇委员长手里,中央考虑到国内尚无以领导人名字命名建筑物的先例而未采纳。陈心中不快,授意将塑像上“刘少奇委员长”的字体缩小些。我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很理解这位长者的性格。当然,这段故事仅是听导游介绍的,没有考证过。文革以前,这十三尊塑像已移走。1950年秋,毛主席亲自批准拨款1300万元,用2年多时间,移山填海,建成了长2200米的花岗岩长堤,海峡变为通途。
六十一年光阴,弹指一瞬间,小伙成了老头,但这段记忆没丢失。厦门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到处鸟语花香,琴声悠扬。鼓浪屿更是海天一色,风光无限,这不免使我萌动再次游览这个令人神往之地的愿望。
下图 陈嘉庚墓(取自网络)
翻译 朗读 复制 正在查询,请稍候…… 重试 朗读 复制 复制 朗读 复制 via 谷歌翻译(国内) 译 翻译 朗读 复制 正在查询,请稍候…… 重试 朗读 复制 复制 朗读 复制 via 谷歌翻译(国内) 译 翻译 朗读 复制 正在查询,请稍候…… 重试 朗读 复制 复制 朗读 复制 via 谷歌翻译(国内)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