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可爱老人网 返回首页

荼有虚无的个人空间 http://keai99.top/?3000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读书笔记之五

热度 8已有 1368 次阅读2018-5-30 15:20


           读西藏度亡经,感想颇多。我所读的本子是台湾学者徐进夫先生的译本,是从西藏学者达瓦尚杜的本子而来。达瓦是兼通西藏密宗和西学的大家。他曾和其上师在不丹的深山里过着隐居的生活,中阴得度是从师傅耳口密传而来。公元八世纪,将印度佛教带到西藏的莲花生大师在《古印度度亡经》蓝本的基础上,向藏地传述了这部神奇的关于人类死亡与转世的宝典《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闻教得度经》。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的最后一任赞普朗达玛灭佛时,为了保护这部传世经典,它被埋藏于地下,成为最伟大的"伏藏"品。600年后的十四世纪,西藏密宗行者、"掘藏"大师仁增噶玛宁巴从色丹河畔的甘布达山r掘出,《西藏度亡经》得以重现人间。之后的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人能绕开这部经文。对众生的"度亡"是他们重要的佛学思想。直白的说,"度亡"就是超度亡灵,即帮助那些死亡的人或生命,寻找到灵魂的升天或转世之路。据传,在那些临终之人的遗体前,于其呼吸甫停之际,由一位喇嘛,或同修,或朋友,趋近耳畔,但不触及身体,按照仪轨唱诵这部救度大法,使得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以了生死轮回之苦。我们一般人的知觉是有限的,对大多数现象是无法感知的。我们除了日常的意识,还有其它精神作用不被所知。但进入定境的大德是可以知道的。荣格也说,人的潜意识中藏着太多的人类以往的记忆。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待生命: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生命像流水一样欢快地行走,焕发出神性的光芒。死亡只不过是生命合唱中的前奏而已。原始佛教的巴利文“空”意为无我和无我所有。空的里面什么也没有,没有二元,没有分别,没有任何概念。在空里面没有欲望,苦即会止息,得到心灵的真正宁静。不要执著于概念,这是佛教的的核心也是其他宗教所宣示的教义。我们都知道亚当夏娃与蛇的故事,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去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他警告他们不遵守即会死去,这个死应是指精神上的死亡。他们一旦有了智慧的执著,也从天堂坠落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是已圣人居无为之事,万物作而佛使也。意思在说,任由自然,不试人为。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一切。这就是说,儒释道的精神在高层次上是统一的,一个人原始固有的天性是圆满明澈的,即便他是所谓的精英富豪,还是穷困潦倒的小小草民,本性是平等的,在圣不多,在凡不少。本性的流露体现在气质上,便是仁慈宁静。这也是君子一大快乐,是天命显露的自然之乐。
  
  所以古今圣贤都把开悟自性作为人生的最大最求。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失于本心,唯物所转。若能转物,视同如来。一切都是相对的,古人云,享福多则祸害大,忧患繁而安乐聚。所以我们终究的归宿是觉悟自性。也便是开悟。
  
  几年前《禅》杂志社寄来的一本耕云大师的《安详集》,这本书我放在手翻枕边经常翻看,与我大有裨益。其中一段话:安祥是什么,是禅的的正受。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也不昏沉,只有朗朗的自觉。这就是安详,上师传心就是传安详的心态。赵朴老有一句;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气定神闲的一杯茶也能教人处世,这就是禅就是开悟。
  
  对一个心态安静的人来说,人生自然潇洒自在。那么人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仔细想来应是心灵的一种闲适与安静从中体悟朗朗的自觉。
  
  人有了心灵上的安逸才是真正的享受。所以唯有心情的安逸才是问道者真实的目的。
4

握手
1

路过

雷人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玉香 2018-5-30 16:31
  
回复 炳哥 2018-5-30 18:28
  
回复 沪上人 2018-5-30 23:25
  
回复 长江 2018-5-31 03:28
  
回复 林林五 2018-5-31 05:15
  
回复 丁游侠 2018-5-31 08:25
  
回复 丁游侠 2018-5-31 08:25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发布主题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18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