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五月,江南进入梅雨季节。空气闷湿,阴雨连绵,常常让人体感极为不适。但也就在这个时节,大江南北的中国人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端午。 现在提到端午,国人大都会想起屈原。因为相传这位大诗人在五月五日这天自沉汨罗江,国人哀之,“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这个节日也被许多读书人称为“屈子节”。国人确实有在端午纪念屈原的传统,但纪念屈原却并不是端午的全部含义。更何况根据民俗学家的考证,早在屈原的时代之前,这个节日便存在了。 端午,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到这个节日与历法的深深关联。农耕民族看天吃饭,对自然季节的细微变迁与它带给生命体的影响格外敏感,这份敏感也体现在农历中。午,夏历中用以指五月。夏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就是午月。由此,午月的初始,午月的开端,便称为“端午”。传统上也把“午”解作“五”,端午即五月初五。清代大学问家赵翼认为,这个节日本来是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过的,故称“端午”。——古人对数字似乎很着迷,像“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重阳节,五月初的这个节日,最终花落“五月五”故也称“重五”。 五月初始时节,古人注意到除了气渐闷热而江南多雨以外,白昼是一年中最长的——现在人们知道一年中日最长夜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日,夏至以后日又渐短而夜又渐长。夏至与端午在农历上不但日期非常接近,更分享着许多相同的节俗,故有民俗学家认为夏至就是端午的真正起源。夏至时,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最盛,所以“端午”又名“端阳”,意谓“阳气的端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