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6
不能忘却的怀念
在和田最大的水利工程喀河渠首上站立着一块墓碑。碑的反面是一首不太工整的七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 奉献精神最可贵 踏遍昆仑四十载 只为团结幸福水”。正面是《王蔚之墓》。落款是中共和田地委,和田行政公署。这里长眠的是我们敬爱的王总—和田的水利专家。
每年清明我们都要去扫墓。这儿山清水秀,远处的高山雪水源源不断的流淌过来,经过渠首,再哗哗地向广茅的田野奔腾而去。山间习习的风吹过墓上层层迭迭的花圈,仿佛在低声告诉着人们一个很平常又绝不能忘却的故事。
王蔚是五十年代国家统配到和田的大学生之一。专修水利。分在和田水利局任技术员。
不久,和田就盛传一句顺口溜:梁金山的嘴,王蔚的腿。(前者是水利局的书记)
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发达,现代工业落后,农业一直是南疆的经济命脉。而农业必须的水对和田来说就更是首要的资源。和田没水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都在巍巍昆仑山。要让山上涓涓细流着的冰雪融水有规有矩的聚到一处,再随着人的意愿流进农田去滋养庒稼,是需要太多的信心、耐心、恒心、灵心和对和田人民的爱心的。当然除了有这些心以外,更多的是付出,这里要说的就是王蔚的腿了。前面所说墓誌铭的诗有一句是:踏遍昆仑四十载。这就是王蔚人生的写照.他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和田的山山水水.他去过浩瀚无垠的戈壁,到过欣欣向荣的绿洲,攀过胆颤的巉岩,下过沁骨的大河;在杳无人烟的深山,在野兽出没的老林,在平滑如镜的冰大版(冰川),在烈日炎炎的沙丘……只要与水有关的地方,无不留下过他的脚印.五十年代时技术员是不会配车的,最多是一头毛驴,而多数地方是毛驴也去不了的,而我们王蔚的腿可以去.这就是他的腿特别著名的原因.
“奉献精神最可贵”。和田是南疆重镇,过去是个全农业区,虽说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但由于严重缺水,可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往往不足一亩,有的地方仅仅几分,导致长期以来农民都过着半年沙枣半年粮的穷日子。自王蔚到和田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对和田的水资源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和田的七县一市分期分批的建造了大大小小的水库,迎来了和田近二十年的连续丰收。
王总个高人瘦,穿着平常,待人亲切友好.我初到行署时,根本不知道他就是王总,只是有一次来要车,别人才告知我.但是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癌症,就是在病床上,他写下了上述的四句墓誌铭.也确实是他一生的写照.最让我敬仰的是:直至他去世,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仍然是没有工作的家属.儿女也都干着很暜通的工作.一生都没有谋过私利.他的品行令许多人汗颜!他的胸怀令许多人折服!
我们行署的专员是一个优秀的维吾尔族干部.说实在的,在民、汉干部之间多少会有一些隔阂甚至矛盾。然而这位专员对王总却是敬仰有余、礼遇有加。王总的丧事全由他亲自操办。选择墓地、过目棺木、墓碑……通由他说了算!一人包揽,谁都插不上手!稍有差错,就会导致他暴跳如雷。王总病重期间,皮山县的维吾尔老乡用皮亚曼的石榴榨了汁从和田送到乌鲁木齐,盼望他早日康复。(王总修建了皮山的皮亚曼水库,当地农民开了大片荒地,种出了又大又甜的石榴,畅销全国,且供不应求。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饶的收入)
王总林林总总的故事不但是家喻户晓,更是渗入了和田的山山水水。看了孔繁生的报道后,和田人纷纷不服,认为我们王总的功绩应该胜于孔繁生而得到更多的发扬光大!虽说经多方努力,中央台也拍了王总的新闻纪录片,但终因和田缺乏资金、宣传没有力度而匆匆收场。
王总是幸福的。因为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他毕生的愿望。临终前他说:让我回和田再看一眼和田,我就心满意足了。那时,专员就在病床旁,马上联系到了飞机。飞机在和田徐徐落地后王总在打开的舱口说了句:回来了……就永远的阖上了眼睛!飞机上一路喝的是皮山老乡榨的皮亚曼石榴水。
“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
还想写很多,但我已很伤心,就此搁笔吧!这毕竟是我在现实中亲身感受到的最敬佩的人!我们国家疆域遼阔,拥有56个众多的民族,空讲团结没有用。还是要象王总那样多做实事,用诸多的幸福水、幸福电、幸福路、幸福……去维护民族大团结,缔造一个欣欣向荣的、繁荣昌盛的、国富民强的大中华将不再是梦!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